《第六十則大哉問 面對屬於我們的黑水溝?雲門舞集《薪傳》觀後感》
《薪傳》是一齣跳一次死一次的舞作。
薪盡火傳,語出自《莊子.養生主》,在雲門之後,「薪傳」這兩個字才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生活語言。不管是雲門舞集,或是林懷民,抑或是《薪傳》,不曉得何時被我視為理所當然,可能早發生在小學階段,雲門確實是對臺灣社會來說相當重要的文化公共財,但在閱讀五十年專刊前,我所知的一切發展脈絡,都被過於簡化了。很幸運趕上《薪傳》最後一輪的演出,加上古碧玲撰寫的《薪傳 ‧ 薪傳》與《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讓雲門在我心中印象,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刻。
面對屬於我們的黑水溝?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舞出先民的開墾歷史,走向屬於我們的黑水溝
我很喜歡所有人靜靜地將香插入爐中,裊裊的煙,薰陶了整個國家戲劇院,舞者「砰!」得倒在地上、翻滾,力道遠遠映入眼簾,上次看現代舞是高三畢業前夕,當時看不太懂,有點想睡,然而《薪傳》卻像一篇散文,讀起來很順暢,儘管沒有對白,也能好好咀嚼消化。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舞作中充滿呵護新生的橋段,可以感受到整個群體雖歷經風霜,卻依舊生生不息的風骨,可惜的是,我卻沒能像書中回顧提及的觀眾們一樣,被舞作感動得淚流滿面。
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黑水溝,也有自己的風帆要破浪突圍。–《薪傳 ‧ 薪傳》
《薪傳》首演適逢臺美斷交,讓一齣講述先民渡海來臺的舞作,更添增了許多歷史意義,當時的人看,會為社會氛圍,與舞作中先民艱苦的故事所感動,激奮至潸然淚下,可是對千禧世代來說,開墾實在距離過於遙遠,新一代的舞者平均身高比第一代多出七公分,這些年臺灣的經濟成長非常,大環境早已經不同以往,觀看舞作時,我感受不到先祖的悲愴,如同林懷民老師聽見年輕孩子唱到「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時的感想:「我曉得我們心裡的橄欖樹長得不一樣。」
這個時代的臺灣人所要面對的挑戰,與開墾先祖差異甚遠,我們多數不必出外尋找新的家園,轉而能帶著屬於自己的文化,到世界與全球分享。《薪傳》帶給我的震撼,是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從心感受到向前進的熱血,屬於這時代的百年大疫逐漸落幕,那是我們的上一個挑戰,接下來即將面臨的下一個,或大或小,如我,即將赴美攻讀博班,相信自古傳承下來的精神也會成為我的力量。
臺灣人不必在災難和壓力下「愛拚才會贏」,也不必宿命地抱「住亞細亞的孤兒」的認同吧。 –《薪傳 ‧ 薪傳》序 林懷民
不知道未來赴美留學時,有沒有機會再看到雲門舞集的表演,這個舉世聞名的現代舞團,從臺灣出發飛到世界,林懷民老師在臺灣還沒有現代舞的時候,創辦雲門,也在舞臺上還沒有臺灣歷史的時候,編出《薪傳》。在不同故事分段間串接的《思想起》,為恆春歌手陳達所唱,據說當時唱了足足三小時,「臺灣後來好所在,三百年後人人知」的歌詞彷彿預言般,不過這首歌所描述的臺灣歷史,也就到十大建設,哪首歌能唱出之後的歷史?我找了一下,沒有找到很滿意的,歡迎大家給出建議!不過我想,那首歌應該包含不只有臺語,也要有中文、客語、各族原住民語,還有以臺灣為家的新住民們的語言吧。
陳達 《思想起》
這是我第一次看雲門,希望將來還有機會看現在由鄭宗龍藝術總監領導的演出。
參考與推薦書籍:
- 《薪傳 ‧ 薪傳》古碧玲著 時報出版
- 《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