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78:貴族?精英? 教育選擇權的門檻
孩子有接受教育的基本人權,所以國家推行義務教育。然而國家給的義務教育,家長是否只能照單全收?當我們人在香港時,對香港教育情況不滿而來到台灣,在台灣享受全球其中一個最開放先進的實驗教育制度時,其實還是有一個看不見的門檻,並不是人人可以隨便跨過去的。
故事應該由我們從台南搬到新竹開始說起,我們在台南的華德福共學團一讀就是五年,在天一念五年級的時候,大天二也進入共學團念一年級,後面的小三也將在兩年後入讀。這種共學團沒有政府任何補助,所以必須依賴學費維持共學團的開支,可想而知學費並不會便宜。只有一個孩子入讀的時候,我們還能勉強應付,但當大天二也進校之後,終於感受到沉重的經濟壓力。所以我們馬上替天一轉到位於新竹的公辦公營華德福學校,以免口袋油盡燈枯。
其實台南不少夥伴跟我們家一樣收入有限,只是省吃省用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教育上,只是當壓力越來越大時,我們就必須作出選擇:1.搬到有公辦華德福的城市、2.放棄教育選擇權回到體制內。
實驗教育不是貴族學校,並沒有「升學保證」也沒有「雙語資優」。不少家庭選擇實驗教育,單純是因為認同某一種教育理念,所以不管多辛苦也願意支持。不只是讓孩子進去讀,更會參與行政、社群經營、教學、交通接送、課後安排⋯⋯讓辦學團體能夠專心實踐理念。
雖然台灣實驗教育已經百花齊放,但因為公辦的華德福學校/實驗學校並不多,「教育選擇權」看似是有,但往往仍是付得起錢的特權。像台灣三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這三個大城市連一所公辦的華德福學校都沒有,經濟有困難的要不放棄,要不搬到桃園、宜蘭、新竹、彰化、雲林這些有公辦華德福學校的地方。
又例如新竹,即使已經有兩所公辦的華德福學校,但卻都沒有高中部。如果已經念了9年華德福學校,想高中繼續留在同一體系,要不考去桃園的,要不付費念私立的。對經濟有壓力的家庭來說,每一步都不容易。
最近有公民團體倡議「向下延伸補助國中小自學生,落實不同社經背景家庭參與實驗教育之機會平等」。意思是政府經營義務教育,所以政府透過預算免除學生學費,讓教育不是有錢人家的特權,成為國民的權益。選擇實驗教育的家庭,其實也是接受義務教育,只是這些家庭不選擇政府指定的學習模式而已。政府理應透過預算,付政府原本該付的錢,減輕家長負擔。事實上,政府可以選擇自己經營體制外教育,例如不少縣市政府有公辦公營華德福學校,政府經營義務教育的預算是有惠及這些家庭。這代表家庭選擇不同教育方式,都應該得到義務教育該有的預算支持。
我們明白台灣政府已經比大多數國家更先進,非常有遠見地推行教育多元的政策,使教育選擇權得以出現。但如果大家有意識到台灣政府只要再走一小步,讓更多家庭跨過門檻行使教育選擇權,我們相信政府的那一小步,將是無數家庭、無數孩子未來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