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嘻哈時代2》1.35歌詞事件:始終有件事沒講清楚(上)
臺中一中園遊會取名事件,與四個月前神經元在節目《大嘻哈時代2》上引發爭議的「1.35歌詞」事件,兩起炎上相互映照,也讓一直存在卻隱而不顯的族群議題頓時浮上檯面,成為輿論焦點。然而,回顧歌詞事件當時掀起的各方言論,卻始終有個關鍵核心問題沒被討論。
本文分成上下兩篇,希望從一位饒舌音樂愛好者,同時也對批判觀點與社會議題有一些瞭解的角度去闡釋:為什麼在批判前,我們應該嘗試瞭解他人的故事?
雙方真心希望能對話嗎?
2023年4月底,臺中一中園遊會事件爆發之後,內心立刻跳出約四個月前神經元引發爭議的歌詞事件。當時看到許多不可思議、理直氣壯的嘲諷留言,同時也有一些值得思索的觀點,包含參劈成員之一林老師、音樂粉專少女痣的奇幻下流 Vulgar Fantasy管理員(下稱少女痣)、作家宋文郁的文章,以及神經元選擇遵循嘻哈文化而出的回應歌曲《Hurt》。
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寫道:沒有人能在思考之時同時揮拳槌人。那段過程我完全潛水噤聲,因為始終有個分裂的「武藤遊戲」感受:一方面,曾經修過文化人類學、參與異議性社團、到人權NGO實習,對部分社會議題稍微瞭解的我能明白歌詞被罵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也是一位饒舌音樂愛好者,從國小開始聽到現在,看《大嘻哈時代》第一季發展成更多人關注的第二季而深受感動,也在臺大嘻研2020 mixtape就聽過神經元,因此便反射性地對「圈外炎上」反感,且當下捍衛的理由就如同多數強調「聽過完整歌曲就知道他寫詞動機」的聽眾一樣。
順著這個感受,我覺得當時看到的各方論述都無法讓「喜歡饒舌音樂」的那個我心服口服,也隱約認為,如果是以「希望雙方能有相互對話理解的可能」為前提去說明「神經元的歌詞可能是種傷害」,好像有個核心一直沒被提及。
直到這次園遊會事件,在腦中成為背景程式的歌詞事件才又突然被叫到前臺。我認為當時引發的風風雨雨中,沒被談論到卻至關重要的一個切入點是去解釋:在陷入嚴峻對立之前,為何我們應該先嘗試理解他人?
人從誕生那一刻就繼承了脈絡
這個問題看似基本到不行,卻是連結起我兩個衝突身分的橋樑,同時也足以指出多數捍衛神經元的留言潛在的「不自覺壓迫」。同理,我認為這也能夠成為同是饒舌音樂愛好者的各位,面向他人並多一點理解的基石。但如果你只想如同小人唱得傳神的《血流成河》那樣,只以洩憤而非溝通或討論為目的,去嚴肅看待此事,那縱使有些感傷,恐怕也只能不相為謀了。
我對此的答案是:因為任何人都不是憑空誕生在世上。人一出生,就被迫承襲你所屬的種族、性別、階級、族群、國籍等既有的議題。這些分類原本都屬中性,卻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情境與脈絡,而各自有不同意義或影響。我們絕非「真空」地活著,被剪掉的臍帶並未消失,只是轉為其他有形或無形的繩索纏繞在你身上。有些繩索像月下老人的紅線是一種祝福,有些則是像原罪般令人動彈不得的枷鎖。
回過頭來,當許多人說「1.35是事實,有什麼好叫的」,其實就是抹去了背後的歷史脈絡,忽視這件事過去有段時間其實是意圖同化(也就是消滅)原住民族的文化。而現今此機制雖被解釋為「優惠性差別待遇」,但說穿了就是贖罪券:「過去我們漢人強佔你們原住民的土地與各種資源,把你們趕走、邊緣化成為相對弱勢群體,但現在觀念改變,重視人權,所以回過頭來補償你們,意圖實踐實質平等而非齊頭平等。」
某種程度上,這些反覆強調「1.35是事實」而沒有進一步討論的人,都像2016年舊金山49人隊四分衛Colin Kaepernick在賽前演奏國歌單膝下跪時,那些謾罵詆毀他侮蔑國家的人一樣,並未看到他在抗議的是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等更大的結構問題。而即便Beyonce、Eminem、T.I.等許多大咖歌手都聲援他,不常使用社群軟體的J. Cole還在去年發一篇文向他致敬,他還是被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 封殺至今。
再套一個臺灣脈絡,這些以為只要揮舞著「事實大旗」就結束論述的人,就像三一八太陽花社運爆發後,時任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只在乎「太陽餅被吃」一樣。尚且不論太陽餅是否真的被抗爭者吃掉,難道一位當權高官對媒體的發言就只著重這件事?
如果我們不去看背後的脈絡,不去看綑縛在一個人身上的繩索,就好比1986年只看到湯英伸殺害雇主一家三口,卻不看當時原住民的社會處境。確實,殺人是事實,在此也並非要替殺人犯從應得的懲罰中開脫,但為何這麼做難道不重要嗎?Kendrick Lamar在歌曲Mother I Sober裡唱:listen close before you start to pass judgement on how he move, learn how he cope(在你批評他的行為前,先聽清楚,瞭解他如何應對),不也是在呼籲脈絡、處境的重要嗎?
加分後的原住民是既得利益者?
另一方面,倘若你認為「既得利益者吵什麼」,同樣也無視漢人與原住民關係的歷史演變。按照我的理解,既得利益者通常指的是像連家或辜家這一類,長期把持巨大財富與利益,一代傳一代,在社會結構與體制沒有大變的狀況下總能享有好處。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原住民真的是既得利益者?
再舉一個喜歡現場音樂的人或許比較能理解的例子。多數演唱會不都會另行販售身心障礙票券嗎?購買這些票券的人是既得利益者嗎?
有些人提到,現今一些都市原住民基本上已經和一般漢人沒什麼兩樣。對此儘管我有些懷疑(難道他們不會在思想或世界觀上有任何差別?),但先假設真是如此,那討論的方向也應該是「加分標準不必再按照族群區分」,而非將炮火對著所有原住民吧。
另外有些人會說:這些有的沒的分類反而助長歧視,彷彿昭告天下讓大家都知道原住民不一樣,反倒應該取消加分制度,讓大家都一樣才對。對此我只想說,看這次園遊會就知道問題根本不在分類本身,而是缺乏對多元族群及歷史的認識。此外,實在必須注意讓大家都一樣的「一樣」,到底是跟誰一樣?這種放任自由(如果從資本主義的脈絡來說,就是「新自由主義」)難道不是默默讓特定族群自無人聞問的邊緣消失?
最後,許多人跟初聞此事遭炎上的我一樣不解,明明在兩首歌曲組合的脈絡裡,這句歌詞要表達的意義就只是「分數很高」,怎麼被說成在嘲諷或歧視原住民?
對此,我一樣回到上述的基石來解釋:因為「乘1.35」這件事就不是一件單純加分的規範而已,它背後牽涉到漢人與原住民的歷史演變、文化關係,以及伴隨而來的話語權問題。如果你接受「人並非真空地活在世上」這個前提,並且去理解背後的脈絡,就多少可以理解為何「本意並非如此,卻可能會招來罵名」。
好比2016年新竹市光復高中,有班級在校慶變裝遊行上扮演納粹的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如果模仿目的是為了反思或檢驗歷史且意圖表達清楚,當然就另當別論,但在那個場合下,姑且不論他們是否有意致敬或讚揚納粹行為,很自然會被解讀為在調侃或嬉戲,甚至不自覺在嘲諷因納粹而死去的數百萬人。(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