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中國多數的朝代,都深受北方邊患所苦,來自大草原的遊牧民族,不時南下襲擾,甚至踏破防線,直接入侵中原地區,威脅政權的穩定。雖然不少皇帝都有心要根除這樣的外敵,但成功的卻很少。這關鍵的原因,在於農業社會的軍事組織、作戰方式與遊牧民族截然不同,雙方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偏偏中原政權往往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對方,在錯誤的前題下得出錯誤的結論,在戰場上就處於絕對的劣勢。雙方的差異之大,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從最基礎的如何組成部隊,雙方就有完全不同的思維。
中原政權從戰國時代開始,就修築長城,以抵禦北方邊患,圖為秦長城的遺址。
在農業社會,百姓定居於固定土地之上,因此非常容易徵兵,即使古代的部隊是由半職業化的軍人所組成,所以有「軍戶制」、「府兵制」、「屯田制」等不同作法,但絕大多數仍是依地域來進行徵兵。在古代歐洲與中國部份朝代,還出現過依擁有土地的大小,來決定所負擔繇役的多寡,其中就包括提供兵源的義務在內,若無法提供男丁,也能折換金錢交差。在今日的台灣,徵兵仍是以戶籍地為依據,這就是農業社會的遺風。由於定著於土地上的百姓跑不掉,因此這種徵兵制多半都是強迫制,即使有金錢補貼也很徵薄。古代中國的詩歌中,就常有被迫服役的無奈悲嘆。
相反的,遊牧民族來去自如,四處放牧,並不依賴固定的農地為生,即使平日有常去的牧場,在有需要時也能快速遷移,在茫茫草原上如何徵兵?一旦發布徵兵令,最有可能的狀況是牧民四處逃散。更關鍵的是徵兵需要基礎的資料,如戶口狀況或土地持有大小,但傳統的遊牧民族多數沒有這種制度或戶政官僚系統,因此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徵兵。那遊牧民族要如何組成部隊?多數的時候,他們採取一種合夥的概念,最大的部落領袖決定出兵,並許諾這場戰役將可以擄獲多少戰利品,邀集各部落召集人力參戰。各部落的首領除了動員自己的直屬部隊,也以戰利品為誘因,招募願意參戰的部落成員,由下而上組成部隊。這也造成遊牧民族的服役方式、戰略目標、戰術選擇都與農業社會所組成的部隊不同。
從最基礎的個人裝備說起,農業社會非常防範一般人起兵造反,因此嚴禁擁有武器,當然不可能要求士兵要自備武器,因此所有的盔甲裝備,都是由政府統一發放,這也造成政府要組建部隊,需要一筆很龐大的經費。但遊牧民族卻完全不一樣,平日在草原遊牧的牧人,本來就需要武器防身,至於馬匹這種古代戰場上的機動載具,則是平日不可缺少的家畜。所以遊牧民族召募部隊時,士兵要自籌武器馬匹等裝備,少數牧民難以取得的裝備,才由部落首領統一發放,如昂貴的盔甲,甚至是較後期的火砲。那為什麼遊牧民族的士兵,願意自掏腰包採購裝備參戰,原因就在於戰後能分到戰利品。對遊牧民族的士兵來說,這是一筆投資,未來可以回收。
就以大家熟悉的「木蘭詞」為例,為什麼木蘭從軍時需要先去「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原因就在於此。而考據木蘭詞的寫作年代,應該是遊牧民族入侵華北一帶,並建立政權的時候,許多人已開始定居並放棄遊牧生活,所以木蘭家中沒有這些遊牧所需的裝備,必需另外購置。同時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政權,開始採用徵兵制,木蘭才會不情願地去當兵。只是改變部隊組成制度以後,仍然遵循過去士兵自備裝備的遺風,這從木蘭詞中還稱皇帝為可汗,就可知道木蘭當時所處的社會形態與政府組織,應該已介於遊牧與農耕之間。另外再舉一個歷史上有名的例子,在蒙古歷史中,非常強調鐵木貞初期是靠十三具盔甲起家,為什麼要以盔甲來代表鐵木貞初期的困境,因為這是鐵木貞一開始的資本,對蒙古人來說,是個一聽就懂的比喻。
遊牧民族與農耕社會組成部隊的方式截然不同,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首先是農耕社會的士兵,由於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害怕逃兵的嚴刑峻法,所以往往較為被動。一旦面臨戰事吃緊,真的可能喪失性命時,常會譁變潰散。部隊的很多制度都是要防止逃兵,結果反而限制了作戰的主動性。而遊牧民族的士兵多數出於自願,為了爭奪更多的戰利品,因此較為主動積極,但缺點是這些士兵是為了利益而出征,一旦叛變的利益大於掠奪戰利品時,直接在戰場上揮刀相向的例子不在少數,一樣缺乏忠誠度。因此遊牧民族的部隊制度,有很多是要防止中、小型部落的首領反叛,往往讓遊牧民族的部隊彼此監視,這種互相提防的結果,讓遊牧民族的部隊缺乏互信,還常常各行其是。
而且對農耕文明來說,戰爭的勝利是要佔領土地,擴張疆域,或是將外敵逐出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作戰的目標是要控制土地。但對遊牧民族來說,土地不是財富,人口與物資才是財富,因此作戰的目標是要掠劫人口與物資。當然可以直接搶得真金白銀那是最好,但人口可以當成奴隸販賣,或提供生產力,本身就是可以分配的戰利品。擁有一定技術的工匠,更是非常有價值。蒙古人在佔領敵對城鎮後,往往搜括物資並帶走可用人口,特別是能提供生產力的工匠或青壯年,可做為奴僕的女性,剩下的屠戮殆盡,再一把火燒了城鎮。對農耕文明來說,蒙古人極為兇殘,對蒙古人來說,他們只是取走戰利品,再把對他們沒用的東西燒掉而已。
中國過去的邊患,常常無法根絕,在於從中國的角度,是要防禦的土地,人口對農耕社會來說,相對沒有這麼重要。而小規模的入侵,目的單純是要掠劫物資與人口。結果遊牧民族的部隊在搶劫了物資與人口,完成目標退去後,地方守軍也成功固守土地,雙方都達成作戰目標。對邊疆的地方守軍來說,還能呈報說奮勇作戰,順利驅逐敵軍,取得大捷,獲得封賞,而絕口不提被擄走多少百姓,或是故意少報損失的人口,讓這樣的戲碼,不斷上演,也使地方守軍缺乏主動接戰或防禦的動力,畢竟敵軍自己會退去。這就是中國北方邊患,長期難以根絕的原因之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