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曖內含光的自由之屋——紫藤廬
你身邊有這種朋友嗎?剛認識他的時候,不太會因為他樸素的外表和氣質而注意到他,但是隨著某次談話的契機,或者你們相處的時間變長,你發現他不僅擁有獨到的思想、豐富的內在,而且深知自己追求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和這樣的朋友交流起來,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位於新生南路上,靠近大安森林公園和臺大體育館的紫藤廬,就像是這樣的一位朋友,隱身在翠綠庭園內,既沒有招牌,也沒有吸睛的建築外觀,在熙熙攘攘的道路旁曖曖內含光,默默歡迎著有緣人走進館內認識他。
現在的紫藤廬同時是提供餐點和茶飲的茶館、設有常設展和特展的展覽空間,也是臺北第一個以人文精神歷史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由而被指定的市定古蹟。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的網站,紫藤廬被保存下來的理由是:「其為臺灣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會場所,所散發的人文氣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功能及特色,並強烈展現市民生活文化意義,具有保存價值。」
換句話說,紫藤廬被認定為古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它的建築體有多古老、多美觀、多特殊,或者能夠反映某段歷史的建築風格,而是因為它曾經作為臺灣民主運動推動者們的聚會場所。我覺得早在1997年,紫藤廬就能夠因為房子所承載的精神與功能(非物質的原因),而被認定為市定古蹟,是還滿開創先河的一件事。不過能夠將當時面對房子產權問題的紫藤廬搶救成功,當然也與這棟房子相關的人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有關。
所以這棟房子究竟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歷史與人事物?
穿越長滿藤蔓的庭院,走進紫藤廬的常設展間,你可以在這裡透過展板、照片與文獻認識紫藤廬的前世今生。在過去約100年間,紫藤廬從日治時期作為基隆港港務課長的淺香貞次郎家屋,到戰後變為關稅署長周德偉的官舍,後來又由周德偉兒子周渝繼承並開放家屋,讓紫藤廬成為關心臺灣民主發展的朋友前來暢聊時政與社會理想的基地。在這些展示中,我對於看到時任臺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媒體人陳文茜描寫與回憶紫藤廬的文章感到印象深刻,展櫃裡一張自立早報的剪報也引起我的注意,那是臺北市長時期陳水扁與中國民運人士魏京生在紫藤廬會面暢聊自由的焦點新聞,而觀眾彷彿能從這些字裡行間真切感受到這棟建築真的曾經匯聚過一種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希望。另外,展櫃上還有一台筆電輪播五支名人帶路影片,分別從建築歷史、茶道、藝文、自由民主等角度帶領觀眾更全面豐富地認識紫藤盧。
不過,在參觀紫藤廬過程中,最讓我驚豔與深刻感受到所謂「自由精神」的其實是位於二樓的特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來自法國的藝術團體將這個空間不大的展間佈置成一個擺滿各種物品、海報、書籍的珍奇櫃,觀眾像是誤入房間的迷路者沒有特定方向地逛著,就連展示品旁邊也沒有任何說明牌,只貼有小小的數字。觀眾可以憑著好奇心自行探索物品,或是拿起桌上一張談論法國自由的文章,文章上提到的許多名詞後方都寫有數字。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標註著數字的名詞,都是能在展間裡找到與之對應的展品的。例如,文章第一段寫道:「許多法國人會進行兩項最喜愛的活動:評論前一天的足球比賽(2)……」,對照數字2的展品就是一張法國獲得世界杯足球賽冠軍的新聞剪報。
隨著你閱讀這篇討論法國自由的文章,會發現這裡看似隨意與隨機擺放的物品其實也都與「自由」相關。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放在玻璃展櫃裡的1792年版法國憲法,沒錯,你沒看錯,那本黑色封面的老舊書籍,就是230年前確立法國自由和平等原則的憲法本人。而憲法旁邊竟然還有18世紀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伏爾泰1723年出版的著作,以及法國作家左拉1901年出版的《真相在行進》的抗爭文章集等等,都是非常難得能夠在臺灣親眼看到的古董級法國圖書文獻。
我很喜歡這檔特展為觀眾設計的參觀體驗,比起引導觀眾從展品A看到展品Z,再搭配上詳細豐富的解說牌,我更喜歡透過一個故事(像是那篇從法國人角度描述與批判法國自由發展的文章),或者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認識這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歷史意涵的展品。這樣的參觀方式,宛如一位朋友在和我介紹他房間裡的收藏品一樣,感覺非常親切。此外,我也因為需要花更多時間尋找展品到底在房間哪個位置,所以更用心地觀察了每一項展品,與展品建立連結,進而對法國自由產生更多好奇。
《一種注目,法國自由》特展會在紫藤廬展出到六月四號,推薦想體驗特別觀展經驗的人前去參觀。另外,聽說紫藤廬明年要休館整修,剛好走過路過新生南路時,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曖曖內含光的館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