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手中的《朱自清全集》竟是刪剪過的版本?(下)
據我實際閱讀朱自清作品的經驗,以及朱喬森編製的〈朱自清生平著作編年簡表〉來看,某些文章之所以沒被編進《朱自清全集》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有些詩文是在1949年後,可能是在朱自清死後幾十年才被人發現,當初編輯《朱自清全集》的人無法取得朱自清遺留在對岸的作品及相關資料,僅能仰賴那些攜來台灣的朱自清作品集及相關書籍。朱喬森在選集中提到,朱自清的舊體詩及詞作,有的從未公開發表,深藏在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些作品當初沒被編進《朱自清全集》是無可避免,並非編輯者刻意為之。
2.
朱自清的好友鄧中夏是著名的共產黨員,聞一多是中日戰爭後期嚴厲批判國民黨的知名人士,郭沫若、葉聖陶、鄭振鐸等人後來不僅不隨國民政府來台,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下擔任要職,如果讓這些人的名字、事跡出現在《朱自清全集》裡,編輯者、出版社可能將承受極高風險,因而將這些作品排除。
3.
朱自清生前的一些文章,內容觸及國民政府治下民眾的生活慘況,與1949年後戒嚴時期當局試圖塑造的兩蔣父子及黨國正面形象相悖,可能會讓民眾對政府、執政黨產生負面觀感,編輯也許考慮這點而不予收錄。
舉幾個例子,朱自清的〈溫州的蹤跡〉是由四則短文構成,前三則是優美的寫景短文,最後一則名為〈生命的價格──七毛錢〉,卻是在寫一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揭露民國時代中國社會的黑暗面──社會動蕩不安、強盜綁匪橫行,一些女孩因家貧或遭土匪擄獲而被賣到人口市場,成為「人貨」。對此,朱自清感到憤慨而無奈。
其〈論吃飯〉、〈不滿現狀〉寫於1947年,朱自清雖然沒直接批判國民政府,也沒透露對中共的聲援與認同,但他在文中明確肯定群眾上街請願的合法性、合理性,他寫道: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想不到吃飯更難,沒飯吃的也更多了。到了今天一般人民真是不得了,再也忍不住了,吃不飽甚至沒飯吃,什麼禮義什麼文化都說不上。這日子就是不知道吃飯權也會起來行動了,知道了吃飯權的,更怎麼能夠不起來行動,要求這種『免於匱乏的自由』呢?於是學生寫出『饑餓事大,讀書事小』的標語,工人喊出『我們要吃飯』的口號。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回一般人民公開的承認了吃飯第一。這其實比悶在心裏糊塗的騷動好得多,這是集體的要求,集體是有組織的,有組織就不容易大亂了。可是有組織也不容易散,人情加上人權,這集體的行動是壓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飯吃的那一天。」
以上我說明了那些不被編入《朱自清全集》的詩文有什麼特色,以及提出幾個不被編入全集的可能原因,真相需要進一步挖掘。有兩個問題,我實在無法回答,需要另待高明!
一是,朱家後人及中國學者編輯的朱自清作品集、朱自清全集已經出現,在市面販售,為何坊間出版的《朱自清全集》仍然沿襲以往的版本,沒有什麼改變呢?
一是,現在已經解嚴多時,為什麼當海外、中國的相關著作源源不絕湧入台灣的時候,教科書編寫者、全集出版社編輯群、國文教師,包括過去曾向學生講授「荷塘月色」的我,不自覺沿襲戒嚴時期的框架、作家給人的既定印象來談朱自清呢?
是否國文課本裡的作家,不論台灣人還是中國人,我們的認知不知不覺被戒嚴時代的國立編譯館,或是當局所設的框架給侷限、矇弊了呢?朱自清的生平事跡與某些作品被刻意遮蔽,只是上述問題的冰山一角,大概還有其他作家也遭遇如此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