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記洋行專欄創建的目的,即是藉由策略分析,讓更多台灣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建立文化商業的思考體系。歡迎追蹤留言,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同時也誠摯邀請你,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可以透過贊助連結給予我支持! 臉書個人頁面也會定期有近況更新,歡迎來找我玩呀。
Networking 雖然可以被廣泛的翻譯為「拓展人脈」,但根據我在歐洲四年與大西洋兩岸同儕相處的經驗來說,這兩個詞彙並不是完全對應的。主要是西方世界裡職場(Professional)與個人(Personal)場域以及其對應的人際關係的區分非常明確,人際交往在剛開始就會因為目的,而區分出相對應的禮儀準則。
既然認識人不隨意稱兄道弟或以家人互稱,「人脈」跟「人情」也就不一定綁定。當你在職場上有所求的時候,正因為意圖明確,對方如願意幫你,也多半是職場利益往來的「Give & Take」,看好你這個人,把你當做初始投資,目的是帶來資源跟成功,甚至是未來的合作機會。但在此同時,正因為這是一種類投資,他們也深知這類關係不一定會有來有往。而幫了你一次,也不代表之後他們尋求你幫助時,會用把過去的經歷當作籌碼,用人情壓力逼迫你吐出資源。頂多是一種迴向:我當初看好你,投資你。現在我認爲我值得你投資,你願意投資我嗎?
光是在這個初始的心態上,就與東亞社會「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相欠」心思有非常劇烈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是許多東亞學生,或是有東亞文化經驗的專業工作者在 Networking 時會有的誤區:把約人 Coffee Chat 當閒話家常,交朋友、講心事、搏感情、攀關係,在態度跟結構都讓人感受到職場(Professional)與個人(Personal)邊界的混亂,也就難怪會被冠上不專業的評價。
我過去經歷過學習 Networking 的階段,而我如今在英國職場工作,也依舊在持續優化這個過程。這麼長的時間自我覺察,自然知道送出邀約以及約人談話必須要跨越的心理門檻。而過去四年多來,我也收過超過 50 封來自不同國家的 Coffee Chat 邀請,並且擔任多次歐非與近東地區的 HEC Paris MBA 面試官。坐在桌子兩方的經驗,讓我有不少系統化的比較,如沐春風有之,氣急攻心亦有之,自然就有能力對禮儀以及誤區進行提點。在外生活不易,多一份經驗堆疊都可以讓人免走錯路,也期許本篇成為提出邀約的基本禮儀提點。基礎對了,要往進階就不是難事。
想與職場貴人相遇,約約 Coffee Chat,讓我們從 7 個面向開始說起:
  1. Channel: 不過度仰賴個人社群平台,習慣使用正式聯繫管道
  2. Connection: 視訊咖啡當道,會前確保網路通順,環境得宜
  3. Camera On: 人類仰賴非語言溝通,開鏡頭是後疫情時代的禮儀
  4. Agenda: 每場 Networking 都有主題,你得在議程中得到答案
  5. Context: 這是一個互動關係,任何問題請解釋脈絡
  6. Due Dilligence: 對話以前,請先看看對方的公開經歷
  7. Time Management: 尊重彼此時間,長話短說

不過度仰賴個人社群平台,習慣使用正式聯繫管道

初始的咖啡邀約雖然多半是在個人的社群平台(如 Facebook 或是 Linkedin)或是通訊軟體(如 Line 或是 WhatsApp)中進行,但如果雙方在溝通時,已經很明確的表態希望用「郵件」、「會議邀請」作為最後確認資訊,則任何資訊上的更動,請一定要用正式管道更新,並讓非正式管道退居提醒角色。而會議邀請除了在含義上更加得體,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3PM LAB(專欄粉絲頁)創辦人之一 Nana 也提及,科技工具能夠避免時差問題:尤其當與會者身處兩地,時差又會因為冬夏令而有所差異,這即是一個風險最小的溝通工具。
選擇不同管道此事,並不僅是「換個使用產品」這件事而已。背後主要原因有好幾個:比如,正因為 Networking 是一種專業的職場行為,在有些人心中,這是工作事項。而在工作期間,公務機之外,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定期看個人手機。但通常工作期間的電腦都會隨時保持郵件暢通。而就算有人會定期觀看個人手機,碰上隱私線更明確的人群而言,有些人視手機為私領域的物件,並不一定想要用個人手機進行這種職場談話。
我知道台灣習慣,是讓通訊軟體或是社群媒體大行其道,但面對更廣泛的國際人群或是專業職場工作者,我依舊建議以保守的行事風格表達尊重。
我曾有接過一通印象不好的 Coffee Chat 電話:當時是平日上班時間,我是撥出中午休息時間來進行會議。會議前幾分鐘,非正式的通訊軟體裡收到了邀約者的通知,要臨時更換視訊軟體,但是我正式的會議邀請裡的資訊沒更新。過幾分鐘後,我再度收到第二封私訊,要求我改用私人通訊軟體裡的視訊功能。
這來回幾封信其實已經讓我感受到些許冒犯,覺得個人與專業界線被這突如其來的訊息擾亂。而當我請對方寄信,正式更新最後的視訊方式,我竟然還得到留言直指:「上面訊息已經有寫了。」
我不得不說,這樣的溝通,我還沒講到話,火已上三分。即便我一方面也可以客觀的指認,這位年輕的台灣學生並沒有搞清楚職場行動的界線:他錯認這場 Coffee Chat 也許只是一個跟校友的閒聊而已。

視訊咖啡當道,會前確保網路通順,環境得宜

疫情後遠程工作是個常態,網路問題難免,偶爾斷訊,需要與會者等待,並不是大問題。但若早已事先約定時間,卻因為個人疏失,沒有準備好網路順暢且收音乾淨的環境,這就難辭其咎了。
在此我列舉幾個環境準備不足的情境:打電話時,與會者正在收訊難以確保品質的環境中,或是正在位移(如高鐵、鐵路、計程車、走路等),導致背景音過大,收音模糊,或甚至根本連不上線。這樣的對話還沒開始,印象分數先減一半。如果與會者是因為臨時事務而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下通話,比較適宜的方式,也是事先傳訊息通知可能的狀況,直接改期。而如果環境稍微允許,也可以先進行短時間對話,做完自我介紹之後,以文字條列接下來想要詢問的問題,並重約下一次深入對談的時間。
每個加入 Coffee Chat 的人都是特別撥出時間以及投注力氣的。尊重彼此的感受以及對話的舒適度,準備好環境絕對是首要任務。

人類仰賴非語言溝通,開鏡頭是後疫情時代的禮儀

如果通訊者選擇用視訊軟體通訊(而非電話),我會建議提出邀約的那一方主動把畫面打開。
我在台灣時我也不想開畫面,覺得不自在。但我在歐洲以及北美洲四年,中間再卡個 COVID 全年封城,也養成了主動開視訊的習慣。這個行為一方面是見面三分情。對比於全黑畫面,初次認識看著彼此的臉說話,全神專注,禮貌之餘更能建立信任感。
另外一方面則是人類溝通的科學事實:人類若要能夠有效溝通,語言與文字內容的效益只佔了 40% (或甚至以下),剩下的全都仰賴非語言溝通,如肢體、聲調等更加本能性的互動。視訊已經是面對面溝通的閹割版,成效已經不彰;若再扣除掉畫面,Coffee Chat 雙方都極度容易分心。
當那個開啟視訊的主動者,藉由畫面表達善意與誠意。我的經驗是通常一人主動開了畫面,禮尚往來,另外一方也會開。既然如此,不如更自主的當推動改變的那個人。

每場 Networking 都有主題,你得在議程中得到答案

約人聊天可以有很多主題,舉凡特定產業或是公司的職場文化、內部動態、個人工作的專業或是團隊經驗、招募重點,或甚至可以變成更細緻的子題,下放到履歷撰寫方式、模擬面試測試、簽證問題,諸如等等。這些都是在提出邀約時必須要事先清楚定義的。畢竟沒想清楚主軸,就會導致詢問非常廣泛而無意義。
舉個例子而言,「我想知道你找工作的經驗」就是一個無效問題。
找什麼工作?這是在說找英國工作?找法國工作?找台灣工作?找第一份工作?找第二份工作?找科技業工作?找金融業工作?想要找轉行的工作?身為學生找工作?身為已在工作的專業人士找工作?找實習?找正職?找個人接案?找工作的哪一個階段?
我可以繼續往下無限開展,而每一個問題都會導引我給出不同的回答。而如果當 Coffee Chat 變成這種泛泛之談,也等於你錯失了一個得到隱藏資訊機會。

這是一個互動關係,任何問題請解釋脈絡

這是上述提及的「問題主軸」之下,更進階的溝通技巧。在真正開始閒聊以前,雙方最好花一到兩分鐘自我介紹,建立基本認識。而任何問題背後也最好有兩到三句的背景補充。這在顧問業的語言裡是 Executive summary,在科技業的語言叫做 TL;DR,我過去曾經寫過另外一篇文章深入梳理溝通技巧,以下先提供一個簡單的脈絡結構,來協助每個 Coffee Chat 的與會者可以在語速極快的對話中提醒自己:What / Why So / So What。

文化商業|話沒有講清楚可是講者的錯:如何借鏡外語經驗,優化結構、強化團隊溝通?|方格子 vocus

在東亞的脈絡下,一場演講很模糊,人們會假定是聽者沒有進到聽懂的責任。但是在英語世界,則會假定這是講者沒有盡到說清楚的義務。無獨有偶,在不同文化的組織行為研究中,同樣是解釋一件事情,如何解釋卻也有各自的方法與訓練。如果能夠適切理解,善加利用,發揮影響力並非難事。這篇就是我在英語系國度工作的技巧分享! 文化商業, 溝通, 影響力, 語言, 商業邏輯, 實戰筆記, 職場建議, 訊息, 結構, 討論, 科學家, 文化, 英語, 營運, 團隊, 資訊, 母語
舉例而言:「我的主要問題是 A(What)。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現在有背景脈絡 B(Why So),而我想要理解曾有類似經驗的你,有什麼建議?(So What)」 。當詢問者沒有提供任何脈絡跟背景時,會拿到的建議通常都會廣泛到難以落地。畢竟,唯有當脈絡被提及,才能針對個人環境上的特殊資訊作出回應。

對話以前,請先看看對方的公開經歷

這件事很基本,因為收到訊息那方多數會假定,是因為自己經歷上有某個特別讓人想知道的隱藏資訊,所以才在茫茫人海中被找上。
舉例而言,我的履歷很清楚。我的二十歲職涯初期,是自台大財務金融系與外國文學畢業後,即在台灣外商銀行服務。而其中一個是台灣花旗知名的儲備銀行輪調計畫(Management Associate),直到我出國攻讀學位為止。

個案導讀|帝國只留下餘暉:花旗銀行撤出台灣市場的策略考量及後續影響|方格子 vocus

花旗消金即將離開台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與這曾經在此創建傳奇帝國相遇之後,請繼續記得它的光輝;而若有機會持續在其他市場中見到身影,別忘記這間銀行在過去這半世紀來帶給台灣的眾多故事。因為那些故事,每一則都曾經是花旗的傳奇,但也每一則故事都曾經是台灣的歷史。 花旗, 消費金融, 策略, 商務, 台灣, 高端市場, 大眾文化, 個案導讀, 花旗, 客戶, 花旗銀行, 銀行, 市場, 消費金融, 台灣, 事業, 金融市場, 信用卡
這個資訊變相反應,我的職涯前期裡有足夠多的師長、同儕、業師、同事跟親身經驗,讓我可以對台灣金融系統求職市場概況提出不少見解跟內部資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除非來信人有非常罕見的經歷,不然不應,也不必,跟我解釋金融系統裡,諸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會計事務所等第一年新人工作的內容。跟人約 Coffee Chat 的目的是突破「資訊不對稱」的牆壁得到公開場合上聽不到的隱藏訊息,若花費力氣討論含金量不夠的資訊,非常可惜。
同時,跟業界人士來往也要注意對業界人士經驗上的尊重。當業界人士提供特定產業或是公司的全局基礎時,就算與你認知有所歧異,讓人舒適而不感到冒犯的專業問法,是更加用「我聽聞如今市場上有一些不同意見,身為業界一份子,你對這些說詞有什麼看法?」
每個人的經歷都獨一無二,用合宜的方式藉由量級訓練異中求同,這才是最有效逼近現況與事實的做法。

尊重彼此時間,長話短說

在國際場域上的 Coffee Chat,一場談話的安全長度大概是 30 分鐘,時間差不多了,邀約者就要主動出聲提醒,確保對方有沒有接下來的其他行程。正因為時間非常短,談話前最好要有預期如何分配各個問題,確保有效使用這些時間。
談話中如果發現可以開展的題目,對方也有意願繼續提供資訊,也可以詢問是否要針對這個題目延長會議,或是進行下一次的邀約。其實若上述的細節操作得宜,相談愉快,許多 Coffee Chat 的對象都挺願意提供更多資訊,持續聯繫。我與不同類型的來往者交流時,若理解到邀約者對於會議的用心,自願延長會議所在多有。樂意給予幫助的人比想像中還要多。
以上,我條列出這麼多提醒,也僅只是形式上可改善的部分。雖然看起來基本,但要行雲流水的將每一步完整做到,也不是想像中簡單的事。這些原則雖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也主要基於我在兩個產業、四個國家、多個國際大型公司以及國際校友網絡的經驗。當掌握骨幹之後,Coffee Chat 有很多彈性,偶爾犯了基本錯誤也不是大問題,自己認知到錯誤,修改就好,大家通常也不會這麼介意。但如果瑕疵太明顯,錯誤太低級,這就難辭其咎了。
想與貴人相遇,建立有效 Network,並在職場上好好長大嗎?這一次,來試著用上述這些職場素養技巧來約約 Coffee Chat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