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總結美國最近當紅的非主流政經與地緣政治分析家去年一出版便大受好評的新書《世界不再是平的》當中除了第一章基本分析架構之外其中最兩個節中的重點精華內容:運輸和能源。對於第一章基本架構的介紹可以參考趙君朔在思想坦克上寫的介紹,本文是介紹現代的運輸革命為何讓全球化成本大幅降低、美國如何提供安全保障讓全球化貿易便可行、目前支撐全球化運行的能源地圖現況如何還有全球化崩解後哪些國家會有能源穩定供給上的問題。另外作者從技術和經濟效益上去論證綠能轉型根本不可能的精華論點是本文的最後一部分。

一、運輸經濟學的歷史演進
水泥、瀝青、防腐劑和冷凍到十九世紀才出現。大體積產品的高效率、定期陸路運輸,就算相對短,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還是很困難的事。即使是糧食地區也很難可靠的餵飽自己,從1500 到1778,連農業大國法國都發生數次全國飢荒。
駱駝可載運四分之一噸、牛車可載一噸。但連最早期的散裝貨船,也可以以很低的運費運輸幾百噸貨物,如羅馬人從埃及進口了大部分糧食。公元三百年 在道路上運送貨物七十英里的成本高於埃及用船,運送一千四百英里到羅馬的成本。到十四世紀 歷史才加快速度,出現了船帆、釘子、槳和舵、槍砲、羅盤 星盤和瘋子。
在立陶宛和波蘭之間,不管再安全,一半的終端產品成本來自運輸,四分之一是源自於倉儲費。在內陸生產的穀物,不管土地生產力多高,往往留在當地。而且當時地緣政治的要求是,任何帝國不像其他帝國購買糧食。所以都載運玉石、胡椒、肉桂、瓷器、絲綢、菸草,這些都是奢侈品不會腐壞,還有茶葉這種不算奢侈品的交易。奢侈品的貿易被視為全球性,只是牽涉到遙遠的距離,帝國之間的貿易很少。貨物僅限有真正有價值和必要的東西。
1820年代的陸路移動看來仍然很像羅馬時代,甚至許多地方的道路還更糟。後來為了挖很深礦坑的煤,需要蒸汽機來帶動幫浦抽水。有人把蒸汽機和鐵軌結合起來,變成了鐵路運輸。鐵路運輸成本只有船運的兩倍(過去的陸路運輸成本是水路的二十倍) ,但鐵路可以建造到任何平坦的地方。俄羅斯是個好例子,在鐵路問世前,俄羅斯只有布匹和貴金屬的貿易,因為內陸運輸成本太高。直到凱薩琳大帝把領土擴張到黑海,有了不動港,還把烏克蘭的大部分肥沃地區納入俄羅斯版圖。
1853到56的克里米亞戰爭後,受到羞辱的俄羅斯展開工業化,開始優先修築鐵路。突然俄羅斯的穀物可以通達國際市場。俄羅斯的鐵路計畫從1866年展開,十五年內鐵路網擴大四倍,達一萬五千英里。同一時間穀物出口增加四倍。
工業革命也發生在水路上(過去蒸汽船燒煤會達到三千度,很容易燒船而且煤很容易缺乏。工業時代早期,英國的後勤需求牽涉到在航線遙遠的地方建立加媒站)。後來鐵殼船在1860年問世,解決燒船的問題。到了1914,一些鋼鐵商船,可以每小時12到15英里的速度航行,再加上兩條運河開通。
到了1940年石油動力的內燃機開始取代媒動力蒸氣,增進了航行距離,降低了燃油成本與貨物的比例,更打派破了商船與帝國管理加媒站的關係。當初是煤動力的蒸汽氣,從鐵路擴展到海上。石油動力內燃機則從相反方向擴展回去,讓內陸、海洋運輸變得更定期,可預測成本直線下降、貨物量大增,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也首度成為可能。
1820到1910年,棉花、小麥的運輸價格,在調整通膨後降了94﹪。1880到1910 ,美國往歐洲小麥運費占總成本比例從18﹪降到8﹪。從1850到1880英國飲食中的當地麥片比例從五分之三降到五分之一。對還在國內的人來說城市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只能消費當地食物。而且森林逐漸消失,現在連農民都發現從別的地方進口食物更容易。
到了1920年代為水路、陸路帶來革命的內燃機縮得夠小,帶來另一波運輸有關大改變: 卡車。火車佔據了五百英里以上的運輸;卡車佔有幾乎其他所有的旅行,特別是最後一英里的運送。水泥和瀝青開始取代泥土和磚頭。在羅馬帝國消失了十五世紀後,馬糞終於消失在路上。
二、貿易美國化下的貨櫃船運革命
在1919年,大英帝國擴張到極限的時代,所有帝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量只達到國內生產毛額的10﹪。 再以結束的美國秩序時代,這個比率增加了三倍。二戰後美國同意重建歐洲國家,條件是貿易不能在孤立於各自的帝國體系。相反的,攔截對手的船隻被徹底禁止。還有此後完全不能有帝國。
美國換來的是真正巨大的轉變:美國確保所有大陸的所有國家得以任意進出 全球各大洋。過去激烈競逐的戰略環境,變成一個單一、全球、安全、有機制的內部航道。工業革命讓產品從A 運到B 地變便宜,但要靠美國秩序才讓它變安全。
貿易美國化帶來的影響一:更大、更好和變更慢的船。運輸的經濟規模來自四個因素:大小、船員、燃料和集裝。 船的大小增加一倍,成本可能只增加八成。船的大小到現在最大的船可載運兩萬個貨櫃,每個貨櫃節省的成本累進超過八成。同樣的,照顧一萬個貨櫃或是五千噸礦砂所需要的船員不會比照顧一千個貨櫃或五百噸礦砂多。
讓運輸成本大幅降低的巨型貨櫃船
燃油使用率也一樣,增加船的大小,可減少單位燃油使用率約25%。然後是速度,燃料佔航運成本六成,航行速度快的船消耗的燃油比慢的船多。如果安全不是問題,航行的速度就會放慢。現在的船航行速度很少超過每小時18英里,散裝船很少航行超過14英里。如果大家都開得比較慢,同時在海上航行的船就多。解決之道:不只是更多或是更大的船,而是更更多和更更大的船。
於是現在的貨船變成超級大,和1945年相比。現在的貨櫃船有16倍大,現在的油輪是40倍大。但今日船隻載運每單位貨物的總成本(船員、燃料、或大或小的船和其他成本)只有二戰時期船隻成本的四分之一。
貿易美國化帶來的影響二:貨櫃化-打造更好的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