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运气的时代:沉迷刮刮乐的中国年轻人
「走入寒冬时,我们至少还有彩票。」
特约撰稿人 甄妍 发自新加坡
蒋婷买“刮刮乐”有两年了。
这是一种即买即开的彩票。她最常买的是“中国福利彩票”(下称“福彩”)发行的“好运10倍”,每张面值10元(人民币,下同),最高中奖金额40万。刮奖时,蒋婷常在心里默念:“40万、40万......”
每次外出,只要遇到彩票摊位,蒋婷必定会买一张。她发现,最近在商场里的彩票柜台买刮刮乐的人,明显比一两年前多了,当中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不只是买的人多了。卖彩票的也变多了。
阿红在杭州郊区一家购物中心二楼的福彩柜台工作,他们才开业短短三四周,商场里又新增了两家彩票摊位。阿红说,现在每个商场基本都会有两三个彩票柜台。他们公司作为福彩的代理商,在其他商场也有分店。这些彩票点只卖刮刮乐,占地两平米左右,摆放红白两色搭配的柜台。有的站点还有自动售卖机。
中国国营彩票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福彩和体彩是两大发行机构。据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信息,今年1至5月共销售彩票2251.7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同期销量基数低、解封后的赛事带动、即开型彩票(刮刮乐)配套营销等。5月,刮刮乐销售额同比增长92.3%,约占销售总量的五分之一。
阿红身穿一件大红色的员工服,背后印着“卖彩票要紧”五个白色大字。她看守的柜台上贴满了顾客已兑过的中了大奖的彩票。只要路过那,都能瞥见卡片上用马克笔重重写出来的中奖金额,有5000元的,也有几百的。
“你10块钱买一张,万一中了呢?”阿红说。这个“万一”,成为无数迷茫的年轻人投身刮刮乐的契机。
上香,求佛,买彩票
“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这是经济下行、就业低迷下中国年轻人中的一句流行语。现在这句话又被扩展了:“在买包和买醉之间,选择买彩票。”
自4月底跟朋友买了第一张刮刮乐,徐悦便没有停过。像开盲盒般充满未知的惊喜感,促使她每天都会在刮刮乐上花掉几十甚至上百元。
5月初的一天,徐悦在店里刮了30多张面值10元的刮刮乐,直到出现一张中奖200元,才决定收手。她意识到自己过于投入了。为了限制自己,徐悦在小红书开启了“记录100天刮刮乐”的打卡,每天只买一到两张,也想看看自己最终到底是赚是亏。
徐悦是成都人,2020年本科毕业,目前在当地一家小互联网企业工作。公司在商圈附近,每天吃完午饭,徐悦常顺路走去商场里的彩票站。这种时候彩票店的生意最好。来买刮刮乐的年轻人挤在台前,轮着刮。
徐悦也发现,在自己持续买刮刮乐的一个多月里,家附近两公里的范围内又新开了四、五家彩票店。
刮刮乐逐渐进入一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买刮刮乐的用户很多,像徐悦这样每天坚持记录的人也不少。在那些刮出几百元、几千元的帖子下,大家整齐划一地“接好运”,祝“财神爷生日快乐”,也求“锦鲤附体”。
刮刮乐甚至成了节日送礼、婚礼伴手礼的选择,只要在每张刮刮乐卡片背后粘上一根细竹签,就可以包装成一束彩票花束。还有博主拍摄“沉浸式”刮刮乐视频。在年轻世代聚集的B站,一条名为“花13100块清空彩票店刮刮乐,我会亏多少”的视频,已收获超过800万播放量。
徐悦思考过彩票为什么这么火热:“经济比较低迷的阶段,人们知道挣的钱比较少,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更加虚幻的运气上;如果经济往上走,人们觉得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挣到很多钱,不需要靠彩票这种百万分之一概率去圆满我的生活。”
去年12月中国解封后,徐悦和身边的人都以为经济会复苏,未来会逐渐向好,但经历了上半年各类经济数据持续走跌后,她也切身感受到了经济下行。公司通过调整年终奖、工资构成等方式变相减薪。今年2月,她拿到手的年终奖比同事们前两年拿到的少了三分之二。徐悦还听说,公司正在调整绩效方案。她并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但在很多互联网企业裁员的环境下,她也只能先忍着。
在钱财方面,徐悦一直是保守的。她不买基金,不买股票,只存银行定期。每月收入的一部分会被她划分出来,作为开销,如果不够了,再从剩下的钱中挪出来一点点。她会警告自己:“这个月你已经超额了,一定要省着来。”
刮刮乐是她为数不多的“超纲”消费。徐悦算过,如果一天刮两张,一个月将花费600元,其中有一半左右可以回本,每个月的刮刮乐开支在300元左右。
这种时候,彩票对她来说是一种运气和希望的寄托。她很难不去想:刮得久了,万一哪天自己就是那个得大奖的幸运儿呢?
有钱,不敢花
蒋婷也想做幸运儿。
她是杭州人,今年25岁,刚从本地一所普通高校硕士毕业。
2016年上大一时,蒋婷的梦想是去外企。大二专业分流,她选了工程管理。那时她很明确,以后要去和自己专业最对口的房地产行业。她那些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毕业时大多都进入了这个行业。但等到她硕士毕业,房地产已进入寒冬,蒋婷也放弃了进私企的念头,“我觉得企业非常卷,不太适合我现在的心态。”
去年上海封城,蒋婷看到,“很多外来务工者完全没有办法工作,没有工资,还要交房租,还房贷,还要生活。但如果你有编制,你是公务员,哪怕你天天在家待着,工资照发。这就是区别。”
于是,去年秋招,蒋婷求职的首要目标变成了国企。她想要找比较清闲的岗位,工资不高但稳定,国企的名头也好听。但投了很多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有公司通知她去初面,很快又被刷掉了。
据中国教育部预估,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人。5月初,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发布《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调研中,获得工作录用通知的应届毕业大专生、本科生、硕博生比例分别为54.4%、47.5%和56.7%。
“工作真的很难找,”蒋婷说,“我感觉年轻人已经很躺平,天天梦想着一夜暴富。”
蒋婷总能在微博上刷到别人买彩票中大奖的消息。她很眼馋,刮的次数也更多了。蒋婷给记者发来“杭州女子买彩票误打误撞中了一千万”的新闻截图。这个话题在7月4日登上微博热搜。
“(如果)我是她,就去找一个公司的前台工作,每天快快乐乐,到点下班。”蒋婷说。
春招结束时,她拿到了三家银行的录用通知,最后选择了其中平台更大的一家。但蒋婷心里并不想去。在银行工作的亲友告诉她,虽然每个月到手工资上万,但非常辛苦,需要不断拉贷款、存款,和销售性质一样。
蒋婷认识的研究生同学大多也去了银行,剩下的要么去高校做辅导员,要么选择考公、考编,去企业的很少。有同学即使拿到了企业offer,也还是想搏一把考编。
和这些同学的想法一样,今年5月,蒋婷和丈夫参加了浙江省事业单位的统考,他们都没有考上。不一样的是,蒋婷家的经济条件其实很不错。
两年前拆迁时,她们家得到近900万元的赔款承诺,和一套100多平方的回迁房。蒋婷家也不缺房。几年前,父母在当地购置了两套。如今,她和丈夫住在其中一处。
蒋婷是独生女。父亲说,等今年年底他们办完婚礼酒席,清账后,就把赔偿的拆迁款都交给她。
但蒋婷舍不得大笔花钱。
最初,小部分土地赔偿款下来后,父亲把属于蒋婷夫妇的30万转到她卡上。拿到钱,蒋婷买了个1万多的包——这是她至今买过最贵的包。丈夫配了一台打游戏的电脑,也是1万多。剩下的钱没有动过,都存在银行。
“从这个比例就可以体会出我们两个对钱的观念。”蒋婷说。
蒋婷一直都有省钱的习惯。小时候家境不太好,父亲在汽修厂修车,母亲在服装厂打工。那时父亲还生过一场大病,只剩母亲一人赚钱。
2008年,父亲借钱把原来两层的房子重新建成了五层。三楼到五楼各被隔出6个房间,每间170元/月出租。家乡以纺织业出名,附近的众多服装厂吸引了大量外地打工人。那时起,她家的主要收入就靠月租金。
收房租的前五年里,他们慢慢还清债务,直到2013年蒋婷上高中时,家里经济状况才真正变好。“用我爸的话来讲,如果我们这里没有外地人涌入,可能都供不起我读大学。”蒋婷说。
蒋婷家常年住满人,房间供不应求。过去十余年,租金也从起初170元/月涨到了850元/月。但2020年疫情爆发后,企业停工,工人们断了收入,那段时间,爸爸把一些老租客的月租降到了700元。
过去三年加深了蒋婷的不安感,更想把钱牢牢地拽在自己手里。
丈夫在一家设计公司画图纸,月薪5000元。刚工作那会,年终拿到了3万的奖金,后来升到5万。蒋婷还没有开始上班,夫妻俩只能依赖一份工资,尽量不向家里要钱。蒋婷发现存钱很难,甚至不够开销,需要从以前的存款里再挤些出来。
周末和丈夫外出吃饭,蒋婷会提前买优惠券。比如140元的两人套餐,她就觉得很划算。如果店家没有优惠,他们也尽量控制在200元以内。蒋婷也从不使用“花呗”这样的消费信贷产品,她坚决不提前消费。
把钱捏在手里,再看着它一点点变多,蒋婷很享受这种安全感。“我们也不是说要存个10万去买爱马仕。我希望我以后想用的时候,手里能够有钱。”她说,“所以还是要不停赚钱,不停攒钱。”
买彩票,是她对工作的一种抵抗
和蒋婷不同,刮刮乐是林秋逃离现状的渺茫希望。
林秋在中部省份做公务员。三个月前,她到彩票店买了张刮刮乐和大乐透。那时候她想,只要中100万,立马辞职,出去玩三个月。
尽管林秋从一开始就对这份工作不抱期待,但工作不到一年,绝望的情绪全都浮出了水面。她觉得,每天的工作内容,无用的活大概占了一半,像收集、汇报一些明知不会起作用的数据。指挥别人和被人指挥也几乎构成了林秋工作的全部。她必须得向别人索要一个“东西”,然后再交给同样向她索要的人,“一个恶性的藤蔓把我们连接了起来。”
催林秋结婚、生孩、买车、买房的,不是家里亲戚,正是单位领导和同事。她10%的工作时间都在听这些“有的没的”。领导会劝她:现在的房价肯定不会再跌了,你就不用想了,赶紧买房。还有女领导劝一名年轻的已婚女性:小孩一定要生两个,并且还要连着生,这样两个孩子差不多大,比较好带。
婚育车房似乎成了体制内政治正确的话题,一起走路时,不知道说什么了,就用这些来打发尴尬时刻。
同事间闲聊的话题也很古板。和同一批进来的同龄人聊天时,林秋总能听到他们说:省里的谁谁谁要升官了,省里的哪个职位有几个领导在争......
“我们其实就是一些很小的小喽啰。”林秋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以为获取这些“内幕消息”是一件值得分享和炫耀的事。
官僚职场规则很多。大家默认年轻人就要上进,把他们当“很好用的牛”,“你要竞争,你要多干活。”林秋的科室领导四十多岁,每天早到半个小时,把全办公室打扫一遍。他告诉林秋,他从刚到这上班的时候,连续十多年都是这样做的。
林秋感觉,他是上一个时代的那种坚信“上进就能得到成效”的人。但那个时代不属于林秋,为了抵抗这种无用的上进,她经常迟到半个小时。
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成效——高中时,林秋还是相信这些信条。
直到2017年冬天,林秋读大二,北京开始驱逐“低端人口”。她从政治课本上建立起的价值观,突然间崩塌了。林秋想要毕业后去做调查记者。
但疫情封控的三年,再次消耗了她的勇气和冲劲。读研期间,她们大多时候都被关在学校。林秋什么也做不了,只是不停地转发新闻和求助信息。她觉得自己总是处于无比恐慌的情绪里,感觉生活随时会有巨变。
慢慢的,林秋也没那么易怒了。以前看到让人愤怒的新闻,她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有这样的社会。“但是时间长了,就像钝刀子割肉一样,已经磨出了茧子。”
去年年初,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和承受封控高压的同时,林秋只想找一份赚得到钱又清闲稳定的工作。
“那个时候已经完全放弃了。我该怎么活,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什么都无所谓。”林秋说,“只要能有一个地方让我去,我就可以。其实是一种投降。”
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林秋走上了考公考编的路。这份工作虽然难以抵挡领导同事的悠悠之口,但至少堵住了亲戚。在他们眼里,林秋现在已经是“人上人”了。
不算公积金和社保,林秋一年实发工资6万多。她和朋友合租130平的房子,两个人每月1200元。这里生活成本低,她每个月都能存下1000多或2000元。
但林秋还是无法适应体制内的环境,“不管是面上还是心理上,我都要摆出一种时刻准备反抗的姿态。”买彩票,就是她对工作的一种抵抗。
大学时,林秋和朋友出去玩,也会在校门口顺便买张刮刮乐。要是中奖了,她感觉那是“天上掉下来的钱”,有句俗话:如果捡到钱,一定要赶紧花掉,不能留在手里。于是她会再继续兑换一张,不把赢的小钱带出彩票店。
但现在,不管刮到多小的中奖金额,她都一定要在自助兑奖机上换到微信钱包里。她说,刮刮乐成了自己“角逐财富梦想的唯一途径”。
尾声
蒋婷、徐悦和林秋都出生于1998年前后。她们共同毕业于2020年那个没有线下毕业典礼的夏天,并在迷茫、慌乱和无措中向前踏出一步,有人离开象牙塔,有人继续升学。原本以为不会持续太久的病毒大流行,在严密的封控中延续了三年。
2019年,蒋婷考研时想过,研究生顺利毕业的话,肯定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工作,待遇也会更好。但如今读完研,她发现还不如当时本科直接找工作容易。比起那时身上还有的冲劲,她现在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够了。
她觉得在近几年,中国很难再回到2019年前那样的繁荣了。“现在不是有句流行语吗?我没有房贷,没有车贷,也没有后代。”她说,中国经济体制就是要靠人来创收的,“人越来越少了,房子需求少了,开发商不买地了,房地产没了,企业不交税了,经济肯定越来越差了......国家靠什么赚钱?就靠税收和卖地。”
蒋婷和丈夫不炒股,也不做其他投资。“我可能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她说,赚钱的和破产的都是胆大的人。“我们两个胆子很小,我们既不会发财,也不会破产。”
林秋思考过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命运。她觉得这就是倒霉。出生的那一年,可能就注定了她能短暂地见证一些繁荣幻象,那时她也有很多梦想。可等真正进入社会,她却发现遍地都是废墟。
“我们是从春天过来的,没有做好要面对冬天的心理准备。但如果不做好准备,很容易在冬天冻死。”林秋说,“建构一些精神防御机制,抵御工作带来的侵袭,(以及)你认知到的这个社会给你带来的伤害。”她说。
但在物质防御机制上,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挣100万了。彩票,就是她能够偷懒获得100万的唯一机会,也是她能改变困境的一个可能性。“做好过冬的准备,看春天什么时候到。”
应受访者要求,蒋婷、徐悦、林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