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文書和情感勞動:一位事務律師的職場浮生記
「在身光颈靓背后,权力贯穿在事务律师的各种互动中;既是专业,也是服务业;不单是文书工作,还是情感劳动。」
文:王木木 策划:艾迪
【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在港人的印象中,律师风光富裕,受人尊敬,但现实又是怎样?本文访问了事务律师棉先生(化名),诉说真实的律师职场见闻。起初任职于本地商业律师楼,后来转到关注弱势群体的律师行,棉先生在这两份迥然不同的法律工作中,奔波在当事人、律师行和法庭之间。权力、文书和情感劳动三重漩涡如何拉扯他的肉身和灵魂?
“我坐在一条破洞的船,只有我一个人把水拨出去,其他同船的人依靠我拨水出去。我一边拨水,一边担心船将沉没,同时还要安慰船上面的人。”
事务律师的起点
当十七岁的棉先生面对大学选科的抉择,他首先获录取的是大学的服装设计系,但考虑到未来职涯的不确定性,棉先生最后选择了法律系,因为法律学位似乎能带来更稳定的工作机会。
“法律系有它的fixed certainty。在我衡量职涯的时候,我评估自己能完成法律学位的可能性比完成设计学位更大。”
在香港,律师分为大律师(Barrister)和事务律师(Solicitor),两者最主要的分别在于代表当事人出庭陈述的权利。一般而言,需要经过审讯的案件以及司法覆核案件,只能由大律师代表当事人上庭,而事务律师在区域法院或高等法院则多数负责处理程序事宜,如申请延期等。只要需时较短或不涉及复杂程序,一般事务律师亦能在区域法院以及高等法院代表当事人处理程序以及案件事务。
“我很清楚我无法胜任大律师这份工作,但我知道以我的能力和技能,我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事务律师。”在取得法律学位后,棉先生必须在律师楼实习满两年,才满足执业课程的职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