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遇无故物,亦不知前面是哪方。」

李大猫

2023年8月24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名工人在盐场装载湖盐。摄: 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24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名工人在盐场装载湖盐。摄: 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8月24日日本开始排放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核废水后,东亚各国担心核废水污染海盐的民众开始抢购、囤积食盐。尤其在中国大陆,Covid疫情期间物资匮乏的记忆仍然缠身,囤盐的热情比起2011年核泄露刚发生时甚至有增无减。互联网上关于囤盐的争论甚至一度盖过了汹涌的反日言论。

对于不少观察者而言,囤盐已经成为了“叫魂”式愚昧恐慌的同义词。也难怪,仅看2000年后,囤盐似乎就是大陆普通民众应对各种类型危机的统一方式;一部囤盐史就是一部普通人眼中的当代危机史。百度百科上有“抢购食盐”这一词条,收录了2003年非典时期“得病是因为缺碘”谣言诱发抢盐、2011年福岛核泄露导致抢盐,和2023年核废水排放导致抢盐这三大事件。此外,笔者对21世纪的全国性抢盐潮稍加整理,又至少能列出:2000年多个版本的千禧年末日论流言导致囤粮囤盐;2004-2006年间食用盐更换纸塑包装并调价导致各地先后抢盐;2009年东南沿海一带因“盐业公司倒闭”流言爆发抢盐;2010年盐类批发价上调引发抢盐;2012年“钓鱼岛冲突影响海盐供应”谣言导致抢盐;2015年推广价格较高的营养盐,导致民众抢购普通盐;2018年福建泉州碳九泄露导致抢盐;2020年网传“美国新冠患者跳海自杀污染海水”导致抢盐;以及和本次相关的,2021年日本宣布未来将排放核废水引发的抢盐。除了这些,各地偶发的抢盐更是难以计数,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生。

盐的保质期只有两三年,抢盐解决不了任何危机,却成了危机发生的风向标。

这个行为中处处透着矛盾:上面列举的很多次全国性囤盐,原因都是盐价本身上升。民生如此多艰,从1元到1.5元的涨幅,就能引起抢购——可是囤抢必然引发擡价,最后高价买下10元、20元一包天价盐的,也是为5毛钱涨价折腰的人。其次,批评者常说囤积是出于盲目无知,但不难发现,囤积的人往往比不囤积的人更如饥似渴地搜集相关信息,也不是完全接触不到囤积无用的证据,而只是“宁肯信其有”。再者,盐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一直是国家专卖,因此囤盐似乎意味着对国家的不信任,然而每次囤盐潮又须得官方下场辟谣才能平息,甚至很多人一边囤抢,一边等辟谣,这究竟是信任还是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