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政府看来相当沉迷于FB、微博、发新闻稿执政,对与市民沟通方式有自己的偏执与喜好。」

Pika pika

2023年9月9日,香港,暴雨后,身穿个人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从农场移走一头猪尸体。摄:Lam Yik/Reuters/达志影像
2023年9月9日,香港,暴雨后,身穿个人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从农场移走一头猪尸体。摄:Lam Yik/Reuters/达志影像

超强12级台风苏拉近距离掠过香港后,9月7日,香港迎来由另一个台风海葵带来的一场近17小时黑色暴雨,让香港人对气候变化连带政府管治能力,经历一场全新体验与洗刷。笔者动笔之时,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指暴雨为“五百年一遇”、暗示应对不足有理,香港舆论对此啼笑皆非。

不单如此,特区政府连日应对天灾的欠佳表现,亦令问责官员大受压力,在前线连日工作的消防员与清洁工人在网上得到的感激与赞誉,远高于所有问责官员,情况直接反映官僚系统当前民望。特区政府应对暴雨的施政能力,面临香港市民严厉批评和质疑。

意识早、变化快、行得慢

香港政府针对气候变化议题作出施政有十多年时间,但政策步伐予人越走越慢、落后全球大势之感。

受气候变化影响,香港近年夏天不但温度上升,酷热天气亦经常持续。《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透露,过去一个多世纪香港每年的酷热天气日数已增加超过7倍,热夜数目更大幅增加超过38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3年发表的第六份报告,指东南亚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是受到海平面上升、热浪、干旱、以及更强烈和更频繁的降雨的打击。

翻查回归前后历届政府施政报告,最早引用“全球暖化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等字眼,时为2007年施政报告第37至39段,其后亦长期地在施政报告内文出现,政策目标多以节能减排,能源转型,推动市民从生活上减废为主,十多年下来,唯仍经常被民间批评目标保守,步伐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