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将届,台湾防卫能力进步了吗(下)?蔡政府国防施政的隐忧
「台湾社会国防议题吵嚷不休的乱象,恰巧暴露了心理国力低落的弱点。」
廖英雁
【编者按】在〈台湾防卫能力进步了吗〉上篇,检视蔡政府上任近八年来,台湾国防在“备战才能止战”的指导下,进行了哪些国防施政的改革。其中,除了提高国防预算、增列特别国防预算,亦以“国武国造”作为国防自主的方针;对台湾人来说,更普遍有感的,则是2024年起恢复募征并行的兵役制度,且强化教召的训练内容。
但在这些有感的改革以外,实际上,台湾社会每逢对重大国防议题皆陷入吵嚷不休的困境中,除了军事知识的落差,公共议题讨论的泛政治化,军事议题同样难以幸免。每当剩下立场对峙,公共对话即难以开展,而此则使得认知作战有机可乘。
在下篇,本文指出台湾国防在改革同时,相关隐忧也应当留意,除了军事知识的认识不一外,国防预算的结构性沉疴也或将成未来隐忧。除此,在美军售台湾频率、力道加快加重之际,甚至主导台湾建军的态势愈趋明朗,意味著什么样的台海情势?而2024年台湾的新任总统,在国防安全的挑战上,又须历经哪些考验?
(廖英雁,自由撰稿人,关注海巡执法、国防军事、历史研究)
综观蔡政府2016年到2023年间的国防施政,一面提高国防预算额度、增列特别国防预算、维持先进战机规模、扩大储备精准弹药存量,一面推动国防自主,包括催生自主防御潜舰(IDS)的原型舰,以及积极建立无人机军工产业。鉴于2018年起实施的全募兵制问题丛生,蔡政府自2024年起恢复募征并行,义务役役期回归一年、精进役男训练内容,并设法改善全民动员体系,强化后备部队战力。
时值美国与中国争霸加剧、中国积极向外扩张引发各国忌惮,因此台湾也与日本、帛琉等周边盟邦扩大合作,特别致力于促进美、台友好关系。而川普、拜登两朝政府对台施政整体而言,签署各项友台法案、增进与台湾国安交流、简化军售流程、放宽军售武器与技术限制、增大军援力度、加强军事合作层级与规模等等措施,都有助于台湾提高防卫能力。
上述国防施政的成绩固然值得称道,相关隐忧也同样应当留意。
社会军事知识落差大,重大国防议题讨论易失焦
台湾或许由于社会长年来轻视国防素养,迄今仍缺乏基本的军事资讯识读能力,也难以提出合理的论述。
如前所述,中国对台湾除了政治促统、外交孤立、灰色冲突、军事威吓以外,认知攻势也不遗余力,常利用各种管道释放误导性消息,或影响舆论。而台湾或许由于社会长年来轻视国防素养,迄今仍缺乏基本的军事资讯识读能力,也难以提出合理的论述。加上公共议题讨论往往泛政治化,于是每当出现争议性的话题时,各方人马各自回归立场阵营、凭空想像互相谩骂指控,也就成为令人惋惜的常态。
举例而言,当蔡政府延续扁、马政府既定政策,在2018年宣布全募兵制终于上路时,台湾各界在额手称庆“以后当兵只要四个月军事训练役”之余,并未意识到“维持高素质的志愿役部队”需要“足够的国防预算”。事后证明,一个国防开支连GDP的2%都不到的国家,果然难以支撑全募兵制所需的高昂训练、后勤、装备、福利等需求,部队人员编/现比也严重不足。
直到2022年,蔡政府盱衡俄乌战争爆发、因应各方压力,恢复征募并行兵制,延长义务役男役期为一年后,尽管朝野党团对此均有共识,还是有立委质疑这是“抗中保台”激化对立,或有学者痛批“延长役期苦的是民众”,甚至有总统参选人扬言“当选后就要把义务役改回四个月”。这些父子骑驴的观点,显示在中国强力威胁之下,台湾仍有部分民众既欠缺危机意识,也对于国防议题不愿负起相应的责任。
反过来说,强邻进逼的危机,也经常助长台湾社会的避战声浪,又被偷换概念为“政府想要扼杀自由、叫民众送死”的阴谋论。这些诉诸恐惧、先入为主的暗示,也造成民众遭遇军事议题时,鲜少愿意分辨资讯来源或进行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