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要写”已是基本游戏规则,再挑出敏感句子删一删;遇到敏感文章,找办法与作者说不如不要写;太敏感的题目干脆不要做。」

特约撰稿人 余婉兰 张欣颖 发自香港

黄耀明与何韵诗的人像照片,多年来在不同杂志的封面。
黄耀明与何韵诗的人像照片,多年来在不同杂志的封面。

一个月不在香港,旺角的话题已换了几转——这曾是很多人对潮流香港的感叹,在这里,潮流文化与城市一起高速运转,被视为本城常态。K就在香港一家潮流杂志任职编辑,快速轮转题目与人面,本是日常,只是最近几年,她感觉自己的工作更累了。

最近几年,指的是2019社会运动之后,次年新法令降临香港,再经历疫情波折、移民潮与解封,香港社会面貌持续变化。对K来说,变化不仅是电视报刊上政治、法治、社会等新闻报导,竟也关涉起与这些领域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自己的本业来。曾经,每期杂志访问什么明星,端看娱乐风向,编辑喜好,品牌表达,够不够有型、潮流、亲民与否,话题度如何⋯⋯而今,却要多出另一些标准,被访者是黄,还是蓝?明星封面,竟也要考虑政治立场?

似是什么空间在被挤压,K觉得自己虽是做潮流杂志,标榜的是文化价值与潮流美学,有时却仿佛突然置身风口浪尖,选哪个星?避开谁?笔下如何讲?讲多少?什么不能讲?⋯⋯

“这是香港的一种畸形,再没有真正的风花雪月,连所谓风花雪月,我觉得都充满政治涵意。”

所有这些过去数年,渐渐变成K在日常中一种额外的编采压力,而在同业中,她的感受并非个别现象。国安法在港施行三年有余,香港新闻媒体被红线改变甚深,相对于新闻时政社会法庭,传统所谓副刊,即娱乐版、艺术文化与lifestyle这些内容,本来因其“软”性、生活消闲化的属性想像,被视为与红线较远距离的领域,但K的感受令人好奇,重法治下,可有治外飞地?明星歌手、饮饮食食、生活阅读,这种种“风花雪月”之事,就可完全脱身红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