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是为了日本帝国而被战争动员,就是为了反攻大陆而被动员,只有此时此刻,是为了台湾自己的民主去防卫、去动员。”」

端传媒记者 黄奕潆

2022年7月28日,一名士兵在屏东举行的汉光演习中。摄: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2022年7月28日,一名士兵在屏东举行的汉光演习中。摄: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今年3月11日,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以国防、政治、经济、历史等八个面向的系列报导,架构以“为台湾而战”(The Struggle for Taiwan)为题的封面故事。这期杂志除了对台海战争提出预警,于前(2021)年撰写“台湾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一文的资深特派员苏奕安(Alice Su),再次于专文中指出:台湾尚未决定如何自我防卫,甚至是否要自卫。

苏奕安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对于中国威胁已经麻木,直到去年俄罗斯无预警地对乌克兰发动侵略战争后,台湾社会才开始面对并讨论中国入侵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所展开的认知战,也影响台湾民众对于战争的看法,甚至将中共的频繁军演归咎于台湾跟美国政治人物煽动,无视中共威胁。在苏奕安看来,是因为台湾历史发展与国族认同问题,给予中国在台湾散布失败主义讯息,引导人民质疑美国的空间。“反击,世界可能会帮助你。但台湾还未准备好要战斗。”

这位特派员的观点,确实反映了台湾的现实状况。

“其实台湾社会不太谈战争,大家都知道战争的阴影就缠绕在我们头上,但我们似乎把它当成物理上的大象,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台湾制宪基金会副执行长宋承恩今年4月对于台湾社会的反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自《经济学人》2021年提及“台湾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以及各国国会议员、官员陆续造访台湾,表态支持,让台湾安全成为东亚乃至全球国际秩序关切的所在,战争在这个社会才渐渐被谈论。

正也是在这个战争逐渐被谈论的时点上,于2001年通过施行的《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准备进行修订,并将其更名为《全民防卫动员法》(下称全动法)。尽管“总动员”一词,源于传统战争时代,在今日的战争型态中,恐怕显得过时,然而,这种将全国人力物力资源与精神力量,由平时转换为战时状态,发挥潜力、支援战争的行动,是每一个面对战争威胁的国家应有所准备的,各国也都有类似的法律规范。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举行汉光演习。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举行汉光演习。摄:陈焯𪸩/端传媒

国防部于2月21日提出修正草案预告,修法重点包含:平时对新闻媒体进行调查(15条)、战时对新闻媒体进行管制(33条)、开罚战时哄抬物资者(59条)、开罚战时散播不实讯息者(61条)。但因条文有纳管媒体侵害言论自由的之嫌,再加上大众对这部法律持著动员学子的疑虑,即使行政院与国防部逐一反驳,却不为舆论接受。

国防部在修法预告期结束前一天(3月5日)发新闻稿解释:世界民主国家为了国家安全都有类似动员法规,现行全动法已有22年历史,为了与时俱进,因应各种不确定风险,政府必须先建构一套“紧急状态法制”,并强调:“全动法做为一项国家遭逢战争等紧急事态下的全民动员法律依据,更不会影响人民平时的自由权益。”

这份新闻稿解释了全动法修订的重要性,但同时宣告会草案撤回,重新整备。就在这篇新闻稿发出不到一周后,以“为台湾而战”为封面专题的《经济学人》出刊,提出警告,台湾社会并无太大反应与讨论,而全动法修法的讨论,已经被其他新闻盖过,仿佛不曾发生过。

然而,面临战争威胁的台湾,无法避谈战时动员相关问题。就在全动法修法夭折一个月后,倡议台湾主权与正常国家化的台湾制宪基金会与提倡全民防卫的黑熊学院,共同举办了“你所不知道的动员法制”讲座,透过台湾青年法律人协会理事杨仲庭、台湾制宪基金会论述与研究组研究员林欣晔,以及律师谢良骏的观点,从宪政、历史、法制层面,全面探讨台湾的动员法制。

这场讲座并不仅是回应全动法修法争议,也勾勒出台湾将近一世纪垄罩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