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指鯨魚傷口有「再擘開」跡象 籲市民勿再出海追逐
相片提供:Sunny Tong
【獨媒報導】本月13日,有鯨魚在西貢海域出沒,吸引不少市民租艇出海追逐。不過海洋公園昨天表示,發現鯨魚背部出現相信由螺旋槳造成傷痕,令人到擔憂。世界自然基金會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今早(7月26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鯨魚傷口有「再擘開」跡象,但現時沒有流血,亦有進食,可慢慢自癒,但前提是不再受壓,籲市民勿再出海追逐鯨魚。
本月13日,近香港白沙灣遊艇會南風灣發現鯨魚出沒,相信為布氏鯨,該鯨魚在颱風「泰利」襲港後一度消失近一週,外界一度分析鯨魚已經離。不過近日有市民連日目擊鯨魚,吸引更多人近距離觀賞,更有人靠近至與鯨魚距離不足10米。社交平台「小紅書」流傳多條近距離拍攝的鯨魚片段,有照片可見鯨魚被多艘船近距離包圍。昨天海洋公園發新聞稿,稱從照片可見鯨魚背部出現傷痕,指情況令人擔憂。
世界自然基金會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今早出席電台節目,她指鯨魚傷痕由螺旋槳造成屬合理推斷,確實答案則需要3D掃描。她指自己比對數日前的觀察及照片時,鯨魚傷勢似乎有「再擘開」跡象,憂慮會再惡化。彭莉恩鯨魚有自癒能力,現時亦沒有流血及有進食,但自癒的前提是不能再承受壓力,促市民勿再圍觀,「呢一兩日如果大家再出現圍埋去,佢可能一激動又轉身,或者戟到啲繩,都會又即刻傷返都未定。」
布氏鯨為何會停留香港?她指鯨魚居於亞熱帶至熱帶水域,故生態學上香港屬其居住環境,惟本港出現鯨魚的情況屬罕見。她提到鯨魚的導航系統會引導其離開香港到深水海域,若鯨魚喪失方向感、在淺水區域徘徊,或屬不適症狀,更會有擱淺風險。鯨魚留港的時間長,亦或與颱風襲港有關。她提到本港禁止拖網捕魚已10年,或令魚量增多,有利鯨魚停留休息。
彭莉恩引述漁護署《觀豚活動守則》,建議市民與鯨魚保持100米距離。若鯨魚主動靠近,則應停船或減慢船速,不要大聲呼叫。不過她坦承現時指引沒有法律效力,亦沒有統一途徑向船家發放資訊。她促市民如進行水上活動時如看見鯨魚,應轉到另一水域。彭莉恩提到該鯨魚長約7米,身型龐大,浮出海面可能令附近活動市民墮海,高速撞上則有可能受傷。
海洋公園強烈呼籲勿追逐鯨魚
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昨天(26日)表示正採取行動,確認鯨魚品種及其健康。園方表示會留意鯨魚健康狀況,並與漁護署合作協助鯨魚,呼籲公眾不要出海追逐鯨魚,與其保持安全及適當距離。
園方表示市民出海追尋鯨魚,惟近距離接觸會令他們變得緊張、難以休息或進食,甚或受到創傷,對生命構成威脅。園方表示鯨魚屬於敏感物種,容易受噪音及人為滋擾影響,太接近鯨魚會破壞其自然行為及遷移模式,強烈呼籲公眾不要出海追逐鯨魚。
園方提到,布氏鯨的主食以沙丁魚、鯷魚、鯖魚及鯡魚等魚群為主,在過去一周,有市民發現其以「陷阱進食」方式捕獵,即在水面張開大嘴,把大量水連同目標食物一同吞入口中,然後經鯨鬚板過濾海水中留下食物再吞下。園方在7月14日起,除懸掛颱風的日子,團隊經常到西貢水域觀察,再次發現鯨魚時,會抽取海水樣本進行環境DNA分析,嘗試辨認鯨魚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