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宣布擴大輸入外勞至建造業及運輸業,名額二萬個,並批准26個基層工種輸入外勞,兩年後檢討。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就此進行調查,發現九成基層市民未聽過輸入外勞計劃,逾七成人反對計劃。地盤散工林先生表示,有二、三十名親戚從社交平台「抖音」得悉輸入外勞計劃,紛紛致電他表示有興趣,「一日二、三百蚊都得」,疫情後剛增加開工日數的他,擔心被搶飯碗。

社協於上月14日至今月7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訪問208位年齡介乎18至72歲的基層市民,探討他們對推行兩項輸入外勞計劃的意見,並提出增加本地人力資源的建議。約85%受訪者曾從事受影響的26個工種。

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者無聽過政府輸入外勞計劃,76.5%受訪者認為不設限額輸入外勞不合理,74.1%受訪者不贊成輸入外勞計劃,主要原因是擔心就業機會及減低本地勞工改善工作待遇的水平。多於五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未善用本地人力資源,及擔心外勞拖低工資。

調查顯示,較年輕的受訪者對輸入外勞較抗拒。助理主任王智源估計,年輕勞工較缺乏工作經驗,議價能力較低,所以較擔心輸入外勞加劇競爭。

無標題

散工憂外勞供過於求、令僱主聘用廉價勞工

45歲的林先生是地盤臨時散工。他六年多前來港,一家六口住在旺角唐樓,四名子女仍在讀書,家中有老人及殘疾人士,自己是唯一經濟支柱。他表示疫情後開工日數剛開始恢復,但仍未能在紅日開工,惟有二、三十名親戚在社交平台「抖音」得悉香港輸入外勞後,紛紛向他表示有興趣,「一日二、三百蚊都得」。他續指現時政府無大工程,如港珠澳大橋,擔心輸入外勞後,開工日數會再減少。

李先生
李先生

至於59歲的搬運及地盤散工李先生,則指近年建築業改變模式,改由大陸司機搬運建築物料,所以本地勞工工作量減少。他表示平常淡季搬運工作不足,六月時更試過零工作,「一個月開到十日工已經萬幸」。他表示今個月有工開,只是因為暑假較多學校訂單,找人搬運傢俬等散貨,擔心輸入外勞令僱主聘用廉價勞工,影響生計。

施麗珊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

社協:疫後經濟未完全復甦 促提供行業職缺最新估算

社協就輸入外勞計劃提出四個問題,包括社會對勞工需求將會減少、26個工種勞工短缺數字不詳、計劃有機會被濫用及是否有考慮其他方案。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認為,疫後經濟未完全復甦,部份行業亦已改為依賴機器代替人手,質疑社會是否真的需要大量外勞。她指政府應提供最新各行業的短缺數字,再就每個行業決定輸入外勞限額。

社協提出七項建議,包括提高輸入勞工門檻,提升輸入勞工的僱主徵款額到至少600元;按年提高輸入勞工每月工資中位數最少一成,以免拉低本地勞工薪酬;鼓勵長者、提早退休者及家庭照顧者就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