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輪申請昨日截止,發展局接獲11宗申請,涉及3,910名輸入勞工,佔計劃1.2萬個配額約32%。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敬德在電台表明,憂慮僱主會先考慮聘請以月薪計算的外勞,以日薪計算的本地工人就會淪為後備。

何敬德今早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站在工會立場並不贊成輸入外勞,但如前線工人數量不足,則只能無奈接受。何敬德解釋指,地盤工種繁多,地盤會在部分時間不需要個別工種的工人,而大部分本地工人均為日薪制,外勞則是月薪制,僱主必然不會因為外勞休息而聘請本地工人,「肯定月薪制行先啦」,並指按澳門十多年來輸入外勞的經驗,本地工人勢必淪為後備。

工會指有僱主「假招聘」 吊機工人需中英文書寫能力

另外,何敬德指現時有僱主進行「假招聘」,舉例指吊機工人日薪約一千多元,但有公司在勞工處刊登的招聘廣告,但卻要求需要十年經驗、具中英文書寫及理解閱讀能力,日薪卻只有七百至九百元,質疑相關條件未能招聘工人,「根本永遠都請唔到人」。

至於紮鐵工人,何敬德亦指工會調查的日薪,即俗稱的「工會價」約為2,650元,市價則約2,200元,但勞工處刊登的招聘廣告同未達市價,批評有公司製造假象未能聘請工人:「佢所有工種都係,佢喺勞工處網頁請人嗰個價錢,係永遠唔會標示工會價。」

商會稱輸入外勞對本地工人「無乜大嘅影響」

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梁敬國則稱申請數字中性,稱輸入外勞對本地工人「無乜大嘅影響」。他指除了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等,單是機場已需要大量人手,例如石鼓洲焚化爐等大型基建項目,「度度都需要人手」。

被問到外勞以月薪出糧,本地工人則以日薪出糧,後者或會成為「後備」。梁敬國稱以月薪聘請外勞屬文明社會的保障,而日薪聘請本地工人,則是建造業傳統,只有少量本地工人會以月薪出糧,強調聘請外勞只是補充人手不足,不存在「月薪先,日薪後」。

前期輸入外勞涉結構工程 業界指首輪申請抱「試水溫」態度

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在港台節目表示,申請數字接近預期,相信業界是按工地進度,即工種的次序作分批申請,而前期輸入的外勞,將集中與結構工程有關,包括紥鐵及釘板工人。

伍新華又提到,業界對首輪申請抱「試水溫」的態度,而僱主要負責住宿、運輸及培訓,聘請外勞的整體成本較本地工人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