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辦空氣導賞團實測街道廢氣 倡增建監測站
【獨媒報導】不少人聽過社區導賞團,但原來「空氣」都可以導賞。環團「健康空氣行動」上周日(27日)聯同社企「街坊帶路」舉行「空氣導賞團」,遊走深水埗的大街小巷,講述社區歷史同時亦用儀器監察空氣質素。雖然位於同一區,但導賞團紀錄到二氧化氮數字大為不同,導賞員German指,空氣質素易受車流、工程等多項因素影響,即使是同一條街的廢氣量亦可以大大不同,惟在足足9平方公里的深水埗區只得一個空氣監測站,望政府能在各區增設更多監測站。
鴨寮街日間禁止行車 惟仍成空氣污染黑點
上周日(27日),環團「健康空氣行動」聯同社企「街坊帶路」舉行「空氣導賞團」,帶領參加者遊走深水埗區。參加者一邊聆聽社區故事,一邊測試空氣質素。活動當日天氣晴朗,間中有風,深水埗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為2,健康風險屬於低。
起步前,導賞員German先介紹本港三種常見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按香港在2022年生效的新空氣質素指標,三項指標仍落後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最終目標。
導賞團先由鴨寮街起步,German說,人山人海的鴨寮街本來是車路,政府後來設立中午至晚上9時的行人專用區,惟因鴨寮街本身被長沙灣道等道路包圍,街內攤檔林立,空氣污染物容易聚積。鴨寮街的空氣污染指數通常冠絕全區,NO2排放可達每立方米30至40微克,PM10則逾每立方米20微克,超出世衛年均排放的最終目標。
天橋底新棚仔NO2最濃 檔主嘆捱汽車廢氣
走過擁擠的鴨寮街,團友先路過已被收地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棚仔」),再抵達通州街天橋底的新布藝市場。German形容舊棚仔的規劃隨意、簷篷重疊,形成密閉空間,所以布味特別濃郁,而布料本身更會不斷儲存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有損眼部及肺部健康;至於新棚仔的樓底較高、通道較寬,空氣就相對流通。
導賞團邀請「信昌疋頭」檔主何小姐談談空氣質素的轉變。不過何小姐就說,舊棚仔雖然侷促,但認為較少汽車廢氣,新棚仔則因為選址西九龍走廊的天橋底,橋上時刻排出廢氣,傍晚繁忙時間塞車就更加嚴重,以致她要自費添置吹風機加強空氣流通。
導賞員即場以空氣監察儀器測試,發現每立方米有35微克的NO2,眾人接著再到一旁的通州街公園,則錄到每立方米21微克的NO2,兩者均超出世衛年均最終目標所訂立的10微克。
即使新棚仔和通州街公園位置相約,但廢氣量就有頗大差異,導賞員German解釋道,空氣質素易受車流、工程等諸多因素影響,故同一條街的廢氣量也可大大不同,強調設立更多監測站才能如實反映該區情況。
指全港監測站不足 倡各區增建更多
導賞團接著去到基隆街大排檔,時值中午,大排檔仍未營業,一旁地盤又因假日停工,加上車流疏落,空氣污染水平相對較低。German提到,大排檔現時以煤氣爐煮食,但原來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平民都以火水爐煮食,過程產生大量NO2和懸浮粒子。他引述葛量洪醫院1997年的研究指,44名以火水煮食的人士中,高達40名因而患上肺癆。
導賞團接近尾聲時,眾人來到深水埗警署外,警署天台正是當區的空氣監測站。German提到,該站自1984年起投入運作,是全港18個監測站中歷史最悠久。不過他就強調,深水埗區佔地近9.5平方公里,卻只得一個監測站,遠遠不足以反映區內不同角落的污染水平,建議政府在區內至少增設四個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