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疫後「復常」,政府常強調失業率創新低,接近「全民就業」,又指勞動力不足要輸入外勞。不過樂施會就公布,香港貧窮問題在疫後加劇 ,貧窮率擴大至20%,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一成最貧窮家庭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僅2,300元。相反,最富裕的一成家庭月入中位數持續上升,兩者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拉寬至57.7倍。樂施會指出,貧富懸殊情況是近13年來最差,已經為社會「響下好大嘅一個警號」。

2019年貧窮率18.3% 今年再擴大

樂施會今日(19日)發布《香港貧窮狀況報告 2023》,直接從統計處取得最新數據,發現本港整體貧窮率由2019年的18.3%,升至今年第一季的20%,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 。

此外,貧窮人口的收入沒有因疫情完結而增加,反而呈進一步下降,今年首季最貧窮的一成家庭月入中位數僅2,300元,比疫情前的3,000元,再下跌三分一。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解釋,疫情期間有與防疫相關的工作,如清潔、檢疫、甚至建造方艙等工作,讓基層市民仍有收入來源。但當疫情過後,防疫相關工作消失,原有的低技術工種亦因電子化而消失。

黃碩紅
黃碩紅(右)

疫後復常 基層反失工作

樂施會助理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表示:「成個疫後嘅世界,同疫情期間同疫情前都好唔同。你去超市、茶餐廳點餐,都已經電子化,本身係疫情期間做保安、做清潔呢班,一到疫情完咗之後就好難搵返相應嘅工作。」

他續指,雖然疫後本港失業率降至3.1%的低位,但失業人口當中有四成是貧窮人口。有57%人持續2個月失業,31%更失業半年或以上,反映出他們面臨結構性失業。他認為社會只見失業率下跌而要求輸入外勞,而忽視了不少基層勞工與現時勞工需求錯配的問題。

梁名峰
梁名峰

與基層狀況相反,高收入家庭在疫情後的收入普遍有上升趨勢,導致貧富差距更為懸殊。比較最貧窮和最富裕一成住戶的月入中位數,兩者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今年的57.7倍。黃碩紅指,今年貧富差距是自2010年有統計以來最為嚴重,「呢個差距係我哋咁多年嚟見到最大嘅差距,呢個為社會響下好大嘅一個警號。」

提倡最低工資定48.5元追通脹

樂施會總監曾迦慧表示特首李家超強調政府要「利民生」,政府要協助最弱勢的社群,特別是20萬名在職貧窮人士,她建議政府要調高最低工資,並指今年5月才加到40元是「完全追唔到通脹」,加幅太少,今後政府應每年調整最低工資。

曾迦慧
曾迦慧(中)

梁名峰表示按他們計算,現時最低工資應為48.5,才可追上通脹。除最低工資外,曾迦慧亦建議政府可考慮推動「生活工資」概念,亦即該工資足以讓市民過到「有體面的生活」。她指樂施會已諮詢過教授意見,若一名基層要支付起合理的住宿、飲食、以及緊急的醫療費用,他最少要每小時賺取60.1元的生活工資。她認為政府帶頭用「生活工資」支付外判的基層,將有助其他企業仿效。

長者和婦女就業支援不足 倡搞社區墟市與托兒服務

除了在職貧窮加劇外,樂施會發現「非經濟活躍人口」的貧窮率亦由19年的29.9%,升至今年第一季的32.4%。

認為夜市有助基層 倡設社區恆常墟市

梁名峰解釋,因本港人口老化,近年多了長者退休;再加上低收入婦女要在家照顧兒女,導致愈來愈多勞動力退出職場,欠缺收入,所以落在貧窮線之下。他認為政府應提倡銀髮經濟,以及完善托兒服務,以重新釋放這些勞動力。

有鑑於近日政府提倡的「夜市經濟」,曾迦慧認為墟市不單可刺激經濟,亦可當作幫助基層的方式。故她提議政府推動社區經濟,增設「墟市種籽基金」,資助社企在政府的閒置土地設立恆常墟市,供長者、婦女等基層多一個兼職收入來源。

(左起)梁名峰、曾迦慧、黃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