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與妳分享走走近期推出的好文:

面對熟人、權威者的突然侵犯,我們會一時反應不過來,當場就「僵住了、動彈不得」,這其實是一種「自動化」的防衛機制反應。

#MeToo 當事人郭源元在貼文中提及,一篇關於面對性侵害、性騷擾等危機反應的文章,給予她很多幫助,《世界走走》獲得原作者周志建心理師授權轉載,說明遭遇創傷後的「4F」求生策略,也打破常見質疑受害者「當時為什麼不叫?為什麼不推開?為什麼不逃?」的迷思。➤➤ 看全文

本週的「數字星期一」專欄引用多國數據,指出 #MeToo 運動確實使性犯罪通報案件數增加。這很可能是因為受害者認為「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面對這個問題」,讓他們選擇不再隱忍,願意挺身而出。

而從研究結果借鏡,台灣 #MeToo 運動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能否讓更多人覺得「性犯罪是一件嚴重的事」,而非只將其當作聽名人八卦的機會。如此一來,運動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看全文

幼兒園餵藥案與 #Metoo 風暴持續延燒,走走專欄作者「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分享在美國的托嬰經驗,鼓勵讀者積極參與體制運作,因為「個人能做出的改變和影響,很可能比你以為的大」➤➤ 看全文


專題|她們的AI情

「人類究竟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這波 AI 熱潮,再度引發網路社群熱議這個經典課題。AI 究竟是機會還是威脅?女性生活又會如何改頭換面?讓走走陪妳一起探索:

亞馬遜徵才演算法偏好白人男性、臉部辨識軟體被灌的資料裡少有黑皮膚、語音辨識系統比較聽得懂偏男性的深沈嗓音……當理應不偏不倚的 AI 複製了現實世界對性別與種族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英國才女作家珍奈.溫特森對此提出犀利見解。➤ 看全文

「當機器能做到這些事情,那人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是專精 AI 情緒辨識的女性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育有三個孩子的母親。當人工智慧學會「讀心」,人類卻還無法理解彼此,又該如何教育下一代?陳宜欣教授在這篇專訪中分享了她的種種思考。➤➤ 看全文

AI 不是中立的,語言也不是——某些語言在語法、詞性上的性別之分,同樣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反映出社會對性別的既定印象。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一對父子開車出門,路上出了車禍。兩人都受了重傷,父親在送醫途中死亡,兒子必須馬上接受手術。其中一名外科醫生看到他時,臉色發白地說:「我不能幫他開刀,他是我兒子!」

妳覺得這個人是誰?➤➤ 看全文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點擊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