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的在地化,恰好印證了在地對印度的看法。

如同 Lady Gaga 的中文名, 叫她作女神卡卡的人,應該比雷帝嘎嘎的人,更贊同她的個性吧。

Oh.My.God.2012

1,3 Idiots 2009

中:三傻大闹宝莱坞

台:三個傻瓜

港:作死不離3兄弟

這是一部我曾經收藏、現在仍然十分喜歡的電影,譯名,我喜歡台灣的,三個傻瓜。

中國的譯名,強調了「鬧」字。然後寶萊塢的話,我還以爲是三個人跑去那裡大鬧了一場。

香港的譯名,把握了這部電影的「大方向」,過於意會,原名的「傻瓜」就不見了。

2,PK 2014

中:我的个神啊/外星醉汉PK地球神

台:來自星星的傻瓜PK

港:來自星星的PK

討論信仰與宗教的影片,最差的譯名就是「我的个神啊」,而這個恰恰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名字。

3,Bajrangi Bhaijaan 2015

中: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台:娃娃返鄉任務

尚有:寶萊塢之鋼鐵奶爸,猴神兄弟

我最喜歡「猴神兄弟」的名字,傾向於直譯。

不喜歡「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說着“小蘿莉”的男性,總是讓我想到猥瑣的大叔。不只如此,連「妹妹好可愛,來,叔叔抱抱」也讓我警惕。

因爲最近曝出好多 MeToo 事件,而且好多受害者是未成年,所以有所反思。成年人,應當與非親生的未成年人,在身體上保持距離。不是完全隔絕,而是不可親昵到令人不適。

4,OMG : Oh My God 2012

中:偶滴神啊

台:偶的神啊

極其容易與《我的个神啊》(PK)混淆,在我看來在宗教討論上比後者更精彩。

宗教或者傳統,是完全可以拿出來討論的,不必以愛國的名義禁止。

但,紀錄片「India The Modi Question」被印度禁止,不禁令人失望。

印度電影的中國譯名,部分有失輕佻,甚至有點惡搞的成分。

(與引進印度電影的方式也有關,往往是網友自發翻譯製作之後,影院才遲遲上映。)

這也與網路上國人對印度(人/電影)的印象有關:

印度人髒 - 皮膚不是“美白”,用手抓飯;

印度阿三 - 電影特效誇張,劇情離譜,不言不合就跳舞。

同樣的讓我覺得不合適的稱謂,以鬼子稱呼日本,以棒子代替韓國,以灣灣替代台灣。

網上大片的印度的“髒亂差”,往往帶來了「民主不怎麼樣」的風向。

希望印度電影的中文名字,各顯神通,不必強迫彼此,叫着最適合在地的譯名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