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步兵旅团与混成旅团

阿部规秀为什么就任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若按《杨成武回忆录》和《聂荣臻传》等解释,理由如下:

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 52岁的旅团长阿部规秀,在日本军界被捧为精通“山地战”的“名将之花”。…阿部擅长运用“新战术”,头脑灵活,指挥果断。…日军中的旅团长一般由少将出任,中将够得上荣膺师团长之职了(聂荣臻传)。

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在报告《从打死阿部中将说到敌寇这一次围攻晋察冀边区》中也称:

“敌人对与八路军作战向来是看得十分严重的,…因之对指挥官之选择格外注意,大龙华战斗缴获的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发《关于肃清剿匪与警备的指针》中有谓“剿匪之成功与否,与指挥官关系很大。(因为需要以小部队与优势之敌作战)因此其指挥官的能力,比大部队对正规军作战还要高度的要求” 阿部规秀以中将资格而拜受旅团长大命(敌人的旅团长一般都是少将…),且担任由北面进击边区的总指挥,在敌酋心目中自然是最能孚和〈符合〉高度的要求,…是最积极,果敢,有独立行动能力的“俊才”[1]

图表8-1 阿部规秀 (朝日グラフ報道截图)

即与战斗力强悍的八路军对战时,日军必须使用 “独立混成旅团”一类之最精锐部队,选择比对正规军作战还要更优秀的,能力超人,擅长战术的指挥官。以师团长职称的中将,担任下级旅团长,就是出于此种对八路军作战的人才面选择,云云。在此,沾了阿部规秀被八路军击毙的政治宣传之光,守备专门的杂军独立混成旅团,在此也一跃变成了日军的“精旅”。

事实是否如此?首先要了解阿部规秀指挥的“独立混成旅团”并不是什么作战专门的“精旅”。而是正规军编制外的地方守备部队(有“独立”二字的理由)。组建时兵源中几乎没有一个现役兵,除担任组建部队的骨干(约1/10)外,全员都是补充兵役或后备役。

什么叫混成旅团?日中战争初期,日本陆军编制上的旅团,一般指师团下属的歩兵旅团。每一个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1938年以后出现的三单位制师团,不设步兵旅团,只有一个统合三个联队的组织,称步兵团),每1个旅团下属2个歩兵联队。这种师团制下的步兵旅团本身并不包括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兵等其他兵种,不能单独作战。一面,近代战争的特征是各兵种配合的运动作战,在日本陆军中,将各兵种部队集中在一起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师团。除了有两个步兵旅团(四个步兵联队)外,还下属有野炮兵(或山炮兵)联队,辎重兵联队(或大队),工兵联队(或大队),骑兵联队等,番号与师团相同。比如被称为第五野炮兵联队的,就是第五师团所属的炮兵联队。

师团编制适合于战略面的大规模作战。如之前的日清,日俄战争等。但在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时,小型战斗师团并没有全部出动的必要。或有分别出动的必要。所以满洲事变后,从适应小规模机动作战的需要出发,日军开始将师团临时分割。以步兵旅团为中心,配属部分炮兵,工兵,骑兵,通信兵等,组成小型作战集团,即混成旅团的出现。说明白点,就是半个师团。此时,混成旅团并不是和师团独立,并立的组织,而是师团一部分的临时编制。所以混成旅团番号和步兵旅团一致。

比如满洲事变后,比较著名的有在热河作战中攻打喜峰口(1933年3月)的混成第十四旅团(服部兵次郎少将)。是北海道第七师团(北镇部队)驻扎满洲的临时派遣部队。即第七师团的一部分。以临时抽调的四个步兵大队为主,配置一个炮兵大队编成,共2700余名。小于半个师团(实际不足师团编制的1/3)。借用的是第7师团下属步兵第十四旅团的番号。因为是抽调出的临时部队,所以此时国内的步兵第十四旅团编制同时存在。混成第十四旅团赴满洲作战一年后解除任务复员,临时建制同时被取消。

日中战争初期的混成旅团,还可见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又称蒙疆兵团,或东条兵团)中的混成第二,混成第十五旅团。混成第二旅团(本多政材少将)即第一师团(东京)步兵第二旅团的混成部队,此时第一师团的一半驻扎满洲境内担任守备(步兵第一旅团,阿部规秀少将),另一部分,以步兵第二旅团为中心,进行了混编,派遣到蒙疆察哈尔协助支那驻屯军,后北支那方面军(9月1日以后)作战。此部队是1937月8月在张家口作战的主要部队,之后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太原攻略战(崞县,忻口战役),属于关东军精锐部队之一。

察哈尔派遣兵团中还有一个混成第十五旅团,是以第二师团步兵第十五旅团为主,于1937年8月于哈尔滨编成的部队(篠原诚一郎少将)。和混成第二旅团同时被编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是攻打天镇,大同的部队。平型关战役期间担任包抄茹越口,铁角岭的任务,并没有和八路军接触。后在第五师团长指挥下参加了忻口战役,太原攻略。是攻打原平镇的部队。当然也是精锐中的精锐。

此时关东军的混成旅团由于没有经过战时动员(卢沟桥事变前被派到满洲),规模都不大,编制上满员时也不过4000余名左右。比起卢沟桥事变后派遣的经过战时动员的国内甲师团步兵旅团,规模小得多。也为其战斗力一半。比如在平型关作战的第五师团步兵第21旅团,若加上配属炮兵(混成)总数要超过一万名。

8.2 独立混成旅团的变迁

以上是混成旅团的解释。日中战争爆发后,由于战斗规模扩大,战斗多由军,师团为单位进行。在大陆战场,若关东军外,被称为混成旅团的部队名逐渐减少。但战斗时,步兵旅团为单位的混编形式仍然存在,但因为不是独立作战部队,又经常改编,经混编后的部队名多称“支队”(如濑谷支队(步兵第三十三旅团为基干),国崎支队(步兵第九旅团为基干)等。支队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了保密的称呼,不让敌方了解部队规模。不仅独立的旅团单位称支队,同样的大队,中队也可称支队。即在大陆战场,以前的以机动作战,独立行动目的编成的,在第一线作战的混成旅团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即是1938年以后出现的守备专门的“独立混成旅团”。

 “独立”之意,可以理解为正规师团编制外部队。属于不受正规编制约束的临时部队。比如前面介绍的混成第二旅团是第一师团步兵第二旅团的临时混成部队。而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则是与正规军(步兵第二旅团)毫无关系(独立的)的新部队。为什么出现“独立”编制?主要是因为发生了新的作战、用兵需要,为适应此特殊需要而组建的新部队。这种新需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满洲事变后的新作战方式的试行,摸索。另一则是1938年之后大量出现的地方守备需要。前者之例可见1934年编成的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和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1934年3月17日在日本内地编成(藤田進少将),赴满洲后司令部设在公主岭。此部队是日军设立的第一个各兵种联合作战的机甲部队。由于是试行中的新建部队(建制外),其下属的步兵联队,炮兵大队都冠有“独立”二字,称独立步兵第一联队,独立野炮兵第一大队。编制上有一个步兵联队,两个战车大队,一个野炮兵大队,一个工兵中队。人员约4700名,各种机动车辆达700台以上,包括战车71辆,是名副其实的最精锐部队。当时日本陆军的运输手段主要是使用马匹。自动车,战车还在开发,试用阶段。可以说此部队的编成,是以实战试用为主要目的。卢沟桥事变后,该旅团进入支那驻屯军指挥下参加通州作战,之后(8月17日)被编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部队,参加了南口等作战(酒井鎬次中将)。1938年8月后解散,其中的战车部队被后继第一战车团吸收,改编。太平洋战争中1942年,又以此为母体改编为日本陆军的战车第一师团。

图表8-2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第一次编成)部队履历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解散后,1939年7月,同名的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作为地方守备部队,在華北第二次編成、隶属北支那方面軍,担任河北方面的警備治安。虽沿用的是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的番号,但装备,任务,质量皆非,可称有天壤之别。

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1934年10月编成),也是关东军隶下的一个编制外的特种部队。由两个独立步兵联队,两个独立炮兵大队(后改为联队)编成。(独立步兵第十一,第十二联队,独立野炮兵第十一,山炮兵第十二联队)。特征是具有雄厚的炮兵实力和全部队,全炮兵的机械化运输。日中战争初期称铃木兵团(鈴木重康中將),与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同样,也是是卢沟桥事变,清河,南口作战的主力,也是最精锐部队。此部队1937年9月后,改编为驻蒙疆的第二十六师团(三单位制师团)。成为驻蒙军的主力部队。阿部规秀时代的驻蒙军,主力作战的部队是第二十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是以地方守备治安为目的杂军。配合作战出动时,也仅仅充当配角。

图表8-3 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的编成表 可见旅团长也是中将

此外还有一个在编制上“独立”的支那驻屯混成旅团。卢沟桥事变前称支那驻屯军。由支那驻屯军在1936年5月扩编而成。下属一个步兵旅团,(两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战车大队。还有工兵,宪兵队等,都是独立部队。炮兵也多数是机械化炮兵。当时还在试用阶段的最新锐九六式15榴火炮8门,就是最先配备给支那驻屯军使用的。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31日,改编为“支那驻屯混成旅团”(山下奉文中将),1938年3月12日,又新组建了一个步兵联队,改编为“支那驻屯兵团”,后于1938年6月,改组为第二十七师团,一直也是精锐部队的血统。

图表8-4支那駐屯兵団及独立混成第2及至第5旅団編成要領、同細則の件JACAR:REF.01005747100

从以上可见, 1938年前以前,冠名“独立混成旅团”者(共三个旅团),都是赋有专门任务的特种部队,机械化部队,可称为是精锐中的精锐。

此种以特殊作战能力为目的的独立混成旅团的编成形式,在1938年以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于日军开战后占领了华北,华中的广大地域,战局不久也进入持久战阶段,出现了巩固后方守备,加强地方治安的新需要。今后的 “以确立占领地治安为作战形态的非正规战应怎样实施?建立何种部队?(当时的北支那方面军)研究参考了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的剿匪作战实绩”后产生的准战略单位,或准作战单位构想,即是之后开始大量出现的,以守备为专职的独立混成旅团[2]、还有此为样本,发展组建的治安师团(番号30以上名称的师团)。

独混旅团出现前,北支那方面军已经存在有为第一线师团作战进行后方支援的各种后备队组织,多为从国内征召的后备役,补充兵员充当。与八路军在雁门关(近卫后备步兵第五大队),阳明堡作战守备的部队(第七师团后备步兵第三大队)等,都是此类编制外的后备部队。统一由北支那方面军兵站监部管辖。“从此形态更进一步,确定兵员的补充担任(原队)作为完整的治安专职部队所诞生的,即是1938年2月编成的独立混成第二至第五,四个旅团”[3]

 2MBs(本部张家口)担任察哈尔,5MBs(本部济南)担任山东胶济线,4MBs(本部平定)担任山西,3MBs(本部顺德)担任河北南部治安守备。主要是辅助同在占领区剿匪的,百字号的几个乙师团,如第110D(河北北部) 第114D(山东南部),第109D(太原),第108D(临汾)等,同样也是北支那方面军管区内的后方部队。此种新部队的创建和敌方守备实践,取得了一定治安效果,之后以独混旅团为样板,又诞生了番号30以后的治安师团。虽装备差,人员素质不佳,番号序列属于帝国陆军师团的编制内部队(如三十番治安师团),而独立混成旅团属于编制外,直接上司是方面军,或驻蒙军等,并不受陆军大本营的直接运筹管辖。

这种担任治安的第二线部队,随着持久战深化和占领地的扩大,之后不断增加,如同雨后春笋。1939年1月14日,又新编成了独立混成第六至第十四旅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编制番号增到第二十一,太平洋战争末期,编制番号更增加至第百三十六(包括空号)。此类迅速增编的背景,同样是为了满足后方守备。都是精简了武器(主要裁剪炮兵),利用后备役,补充兵员临时凑成的低质量部队[4]。按研究者藤井非三四的评语,“都是老龄后备役军人的集团,被看做战场上的累赘部队”[5]。装备也十分落后,从雁宿崖战斗中被八路军缴获的四门火炮的型号看,有两门是日俄战争中使用的1898年式山炮(三一式。而建制表中出现的却是九四式(1934年式)。可见根本不能按编制要求转备部队。相互比较看,第一次编成的四个独混旅团,由关东军的骨干协助组建,比起之后出现的混成旅团要正规一筹,但称其为“精旅”的说法并不正确。

图表8-5支那駐屯兵団及独立混成第2及至第5旅団編成要領、同細則の件JACAR:Ref.C01005747100

8.3  阿部规秀为什么就任独立混成旅团长

​就任前的阿部规秀,职为步兵第一旅团长(下属第一,第四十九联队,此时驻守黑龙江附近中苏边境的孙吴县),从装备,人员,素质上都比起独混第二旅团要精锐得多。同为旅团长,从精锐第一旅团到雑军的独混第二旅团,到底是升任还是降格?可以说从作战指挥层面是降格,而仕途面却是在开辟升职之路。为何出现此种奇异现象?其中还有军人仕途面内部的奥秘。

日军的将校,一般按年功序列,约2-3年一晋升。只要不死,没有大过失,陆大出身者大多最后能晋升为中将,而非陆大出身的优秀者,也有一定晋升可能。阿部规秀非陆大出身,能成为步兵第一旅团长可以说已非寻常。特别是其忠厚,笃实的农家出身的人品面,受到了军部上层赏识,属于有晋升可能的“非陆大组”的少数幸运者。但若晋升,要有相应的职位变动。中将的确是师团长职,但不是所有的中将都可以担任师团长。也几乎没有从旅团长直接升到师团长的先例。晋升同时,作为过渡期间,需要先调动到一个师团长级别,但并不重要的岗位任职。其中有能力的优秀者,一、两年后能成为中将师团长,而安慰晋升者(日军内称”名誉晋升”),升任后则被编入预备役退休。

从晋升中将时的年龄看和非陆大出身看,阿部规秀已52岁,属于后者的“名誉”晋升,没有升任师团长的任何可能。比较一下第十师团1938年攻打滕县的指挥官赤柴八重蔵(当时联队长),陆大毕业,49岁时晋升中将同时担任第二十五师团长,51岁时又担任近卫第一师团长,52岁时晋升为第五十三军司令官[6],这是属于被重用者的一例。

是否能在岗位,职位上受重用,陆军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具备作战指挥能力。当然学过高等用兵学的陆大出身者要有利得多。农家出身的阿部规秀,以忠诚岗位和笃实的人品得到上级赏识,所以退役前,被上司安排了名誉晋之路途。即在缓冲岗位干一年,晋升中将后转入预备役。此时,最合适的缓冲岗位即是任独立混成旅团长。此外还有某某要塞司令等,都属于同样的缓冲职。师团级待遇,但不是重要岗位。独立混成旅团因为是正规军编外的独立组织,按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建制创建。因为是“独立”组织,长官级别比正规军要高一级。从最初的“特种精锐部队”的编成构想,产生经纬来看,高一级也是应该的。独混中出现中将旅团长(如鈴木重康,酒井鎬次、山下奉文),大佐大队长的理由即在此处。问题是1938年以后,独混旅团从“特种精锐部队”演变为“地方守备队”之后,此官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管水平如何,到此地仍存在官升一级的可能。此为将阿部规秀从精锐的步兵第一旅团,调动到杂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理由。

下面看一下利用“独立混成旅团”官制,达到晋升目的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前后几位旅团长的经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第一任旅团长是常冈宽治中将(在职期间1938.3-1939.3)。此人是陆大毕业者,前职是丰桥教导学校校长,少将。由于有此经历,转任同时晋升中将,担任旅团组建任务和初期守备配置,可以说不是名誉晋升,而是最初组建部队时的重用。此人也和八路军打过交道。杨成武在回忆录中,或八路军的多种史料中,都称此人在战斗中被八路军击毙 ,实际并不正确。常冈于1939年3月,升任 “留守”第九师团长(第九师团的国内留守部),不久被编入预备役。第二代旅团长上野龟甫少将,和阿部规秀一样前职是精锐第十二师团步兵第23旅团长。从精锐到杂军理由同样,为的是安排退役前的名誉晋升。不巧的是上野因多病,身体状况不佳,就任仅三个月即卸任。9月被编入预备役,没有达到晋升目的。之后6月14日接任其职的,既是第三代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从精锐步兵第一旅团转任,目的同样。阿部在职4个月后圆满晋升成功,遗憾的是在职中死亡。继阿部担任旅团长职的人见与一少将,前职也是精锐步兵第24旅团长(第十二师团),就任旅团长8个月后晋升中将,任职两年后,被编入预备役。

此制度后来被活用,以“名誉晋昇”的方式来照顾,安慰那些年岁偏高,学历不够,水平不佳,但忠诚,笃实,或有特殊贡献的安慰赛选手。可以考虑阿部规秀(少将)和辻村宪吉(中佐)一样,就是这样受到特别庇护被分配到独混任职的。结果辻村到部队4个月后,于1939年8月1日,满50岁时晋升大佐,而52岁的阿部规秀,也在任职4个月后,于10月2日平稳晋升中将,如此,非陆大出身的凡庸者二人双双走到了仕途终点,下一步就是等待圆满退役了。辻村在雁宿崖惨败后调回国内任闲职一年(北海道大学勤务)52岁退役,所以能平安地生存到战后,遗憾的是上司阿部规秀,晋升仅一个月,便“散华”在太行山。最终给与其“名将之花”,“山地作战专家”等种种荣誉和评价的,不是他一生效忠的天皇,而是敌手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策略,和喜欢抗战神话并对此信以为真的中国庶众。

从以上可看到,1938年以后出现的独立混成旅团,并不像左权所言,是精英将校干部的任职场所,而是能力不及,人事面又受到上司庇护的部分幸运者的晋升途径。辻村中佐受到赏识的理由是他的记录,整理等卓越的事务能力,而阿部少将被称赞的则是他来自农民的笃实,忠厚的人品。



[1] 左权《从打死阿部中将说到敌寇这一次围攻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第3期。

[2] 藤井非三四『知らざる兵団、帝国陸軍独立混成旅団史』、国書刊行会、2020年、104頁。

[3] 同107页。 

[4] 参见「支那駐屯兵団及独立混成第2及至第5旅団編成要領、同細則の件」JACAR:C01005747100

[5] 藤井非三四『知らざる兵団、帝国陸軍独立混成旅団史』、国書刊行会、2020年、1頁。

[6] 『赤柴八重蔵追悼录』、追悼録編纂委員会、1977年,5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