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穎芝(政大阿文系、國際傳播碩畢。相信每個人自有其追尋。)
原文發布時間:2023年7月28日
心理師蔡百祥。(世界走走製圖)

當人成為父母那一刻,孩子的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心願,但承擔起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比想像中不容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2022年調查,讓家長感到壓力事件前三名依序為「孩子教養」佔42.1%、「工作」佔40.8%、「經濟」佔35.5%。

幾乎無可避免地,教養責任成為許多父母的焦慮來源,期待的重量也令孩子備感壓力。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今年2月公布「2022年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發現國高中學生的壓力來源前三名依序是課業77%、未來前途67%、交友人際43%。其中,憂鬱程度為嚴重以上的學生高達17%;但問及紓壓管道時,只有41%的人會找父母談心,不到半數。反之,超過7成的學生遇到情緒困擾時會優先向同學、朋友傾訴。

如何恰當引導孩子走上幸福與成功之路,又能與孩子毫無保留地和睦相處,無疑是家長追尋的的課題。7月,走走採訪了執業逾10年的心理師蔡百祥,他分享如何減緩期待,如何正確覺知孩子的心理狀態及紓壓,盼能成為所有家長教養路上的神隊友。

今年剛邁入而立之年的蔡百祥,陪伴無數家庭走過成長的迷惘,他擅長與那些具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狀(ADHD)的孩子對話。會找上心理師的父母往往很在意教養觀念,也願意花大錢為孩子尋求專業協助,卻不容易發現,自己投注在孩子身上的許多期待反映的多半是自身未解決的渴望。

「在我看來,人類好像總在追尋自己缺乏的。以我自己成長經驗來說,跟我年紀差不多的這一代,大約35歲到55歲吧。我們常被家長忽略或是受到不正向教養對待,所以長大的過程往往在尋求與父母的和解,等我們自己變成家長了就會很在意教養議題,也想修復過往經驗。」

物極必反,當代家長愈來愈重視「陪伴」與「關懷」,難免也出現不少超過界限的監控行為。蔡百祥透露,他見過不只一位家長會用手機定位實時追蹤孩子並掌控交友圈,連已成年的孩子都不例外。「是我的話,我會瘋掉耶!」

蔡百祥說:「父母很在意教養,有時候會讓孩子失去一些自由的感覺,所以何時放手、該如何放手也是我們正在學習的功課。」

他指出,如果時刻都在關注孩子的話,可能出現幾種狀況:

  • 過度保護:可能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感到無力,無法學到獨立解決問題,或導致孩子過度依賴/過度反抗。

  • 過高的期待:父母可能無意中將自己的期待和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必須承受巨大的焦慮與壓力來達成期待,或總是順著家長的想法來做事。

  • 過度監督和干涉:不斷的監督和干涉可能讓孩子感到窒息,無法自由探索。

  • 直昇機父母:幫孩子做完整計畫或是需要逼著孩子做完所有事,孩子可能會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談著談著,蔡百祥的笑聲也透露些許緊張,他所創立的「童伴心理治療所」以兒童諮商與治療為主業,但許多兒童的煩惱都和親子關係有千絲萬縷的糾纏。孩子可塑性強,面對成人卻要格外小心溝通,心理師只能謹慎地、一步步陪著個案家庭接近問題本質。

「如果直接說孩子感到壓力很大,有些家長會不開心,只想要你解決孩子的問題,卻很難接受自己有問題,」他承認,儘管有時可以看出孩子的壓力源就是家長,也不能對家長直白說出真相。

「我們有親子諮商方案,過程中會請家長學習調整期待,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心理師是在幫你想辦法,我跟你是同一邊的——降低小孩對心理師的負面感受,這是首先要做的事。」

「我當然希望家長也能找到焦慮的原因,但我不會一開始就說出來,還是會先從小孩著手,也可以避免家長一直想介入、了解細節。放手跟覺察都需要時間緩衝、練習。」

本文未完,全文見《陪伴孩子解決困擾前,先核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師蔡百祥給家長的心裡話


  1. #MeToo運動會讓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嗎?國際研究這麼說

  2. 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3. 妳不可不知的AI時代職場趨勢》女性「這特質」不怕失業,但男女薪資差距未必能縮小

  4. 《海妖的呼喚》:這部 Netflix 冷門韓綜,為何在中國女性社群意外爆紅?

  5. 擔心「女權自助餐」誣賴無辜男性?南韓 #MeToo 運動反彈教我們的3堂性平課

  6. 《雲雀與夜鶯》:鍾曉陽、鍾玲玲,和她們的那些故事

  7. 片單》浪漫喜劇還是驚悚片?5部影劇示範什麼叫「#NG求愛行為」

  8. 陪伴孩子解決困擾前,先核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師蔡百祥給家長的心裡話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