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遊拌飯|小眾題材創作者的生存守則:找到你的創作引擎!
擔心創作主題太小眾?茫茫人海找不到知音?
本次 vocus 創作者成長學院特別邀請 Podcaster、YouTuber 桌遊拌飯分享,節目經營三年多來,他們是如何將「桌遊」這個小眾主題經營得有聲有色——單一平台累積超過五萬次下載數,評分 4.8 顆星,今年更達成 Apple Podcast 遊戲類週排行第一的成就!
如果你對自己的創作主題有類似的煩惱,一定要看看他們的分享!
嗨,我們是桌遊拌飯
桌遊拌飯集合五位熱愛桌上遊戲的玩家,透過聲音把新鮮的遊戲體驗傳達給聽眾,創作近三年來,單一平台累積超過五萬次下載數,評分 4.8 顆星,今年也達到 Apple Podcast 遊戲類週排行第一的小成就。
每一集的 Podcast 節目,我們會介紹一款桌上遊戲的背景故事、遊戲機制,再各自闡述遊戲中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部分,我們在做的事情是遊戲品嚐,希望聽眾從五個不同口味的激烈爭論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款遊戲。
熱門集數:
Podcast - 方舟動物園
YouTube - 2023 德國年度桌遊獎:SDJ 得獎預測
桌遊圈有不同形式的自媒體,例如菜喳會錄下派對遊戲的遊玩過程,看影片就能知道這遊戲會帶來什麼樣的遊玩氣氛;給肥龍一盒桌遊則是以提供遊戲教學為主,是桌遊界不可多得的優秀教學者。
至於我們,選擇的是「聊天」與「主觀評論」,不像遊戲教學瞄準明確的需求,桌遊拌飯提供了更發散的討論形式,如果對桌上遊戲不是特別感興趣的人,應該很難把整集聽完,或是從中得到樂趣,可以說我們是在小眾的娛樂裡面,做小眾的事情。
我們一定不是成長最快速的創作者,但頻道開張近三年來持續發佈新作品、嘗試不同方向,也累積了一些心得。進行小眾主題的創作,難免會遇到受眾基數不足的困境,該試著「出圈」接觸不同類型的受眾,還是繼續深化主題,耕耘自己的影響力呢?
首先,理解你的目標受眾
運用初期成長的動能
在小眾主題裡進行創作,就像在小池子裡丟入石頭,很快的,社群就會注意到你激起的水花,桌遊拌飯節目剛上線時,也獲得比預期更多的關注。好處是能在短時間內收到聽眾的回饋,這除了會成為你持續創作的動力,節目受眾的偏好與形象也會逐漸清晰。
理解第一批受眾,是節目剛起步時的首要任務,在創作與摸索近半年後,我們向聽眾丟出一份問卷,從回應中調整內容、適合的節目長度,當然,也會收到不少聽眾的敲碗,像是常常有人問我們能不能做遊戲新聞、桌遊產業秘辛,甚至是拍話劇(?),這些需求,都能成為未來創作的優良題材。
你的傳達夠清晰嗎?
問卷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了解你的聽眾「到底聽到了什麼」,桌遊拌飯之所以能夠持續創作,是因為五個人都很享受傳達遊戲體驗這件事:打開新的遊戲、對某個遊戲機制或美術感到驚艷,或遊玩過程發生的史詩場面。如果你講得很開心,聽眾卻無法心領神會,那就太可惜了,你必須確保你的節目形式能夠清楚傳達核心內容。
舉個例子,我們從問卷裡發現聽眾對於「桌上遊戲規則」的喜好度,遠遠低於節目尾聲的「遊戲評論」,從後台的收聽率也能驗證這個現象,代表聽眾其實沒有耐心聽你講規則,沒有畫面的遊戲規則太難懂,因此,我們決定建立 YouTube 頻道,用畫面補足聲音較難傳達的內容。
聽眾也會期待麥克風
在與聽眾接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朋友樂於分享,尤其是小眾題材的聽眾,通常都有自己的品味,只是找不到和你互動的方式,或擔心自己的訊息會石沈大海,對自媒體創作者來說,建立一個健康的互動環境是多多益善,當你靈感枯竭時,互動能激發你的題材,也讓你們更了解彼此。
桌遊拌飯有一個常駐的表單,我們會鼓勵聽眾投稿主題或留言,並承諾會在未來的節目中播出,我們也曾試過在介紹一款遊戲之前,先請聽眾分享自己玩過的心得,讓節目內容變得更豐富。當然,填寫表單的門檻相對高,你可以先從 Instagram 的粉絲提問開始,慢慢找到適合你和聽眾的互動模式,總之就是創造讓聽眾表達自己的機會!
碰到成長的天花板
持續創作一陣子,明明沒有發生公關危機,也有不少聽眾和你互動,但你的收聽成長率還是委靡不振,比定存利率還低嗎?那麼,你可能是遇到拉力不足的困境:
你的內容並沒有退步,只是要有不同的嘗試,才能讓同溫層向外擴張。
這也是我們內部最常討論的議題:我們到底要「做廣」,去做對淺層聽眾有吸引力的主題,甚至開發不同類型的受眾;還是「做深」,跟著這個圈子一起長大。這並不是個二選一的問題,而是比例(哪個多做一點)與體力(哪個比較費力)的考量。
桌遊拌飯的成長策略可能相對保守,我們認為頻道要維持核心的服務,也就是我們都很享受的「傳達遊戲體驗」這一點,才能(在沒有錢的前提下)維持創作的動力。
除此之外,其他的可能性都可以盡力嘗試,我們常常吐槽自己是「最常開新企劃的頻道」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做過綜藝節目、話劇、歷史普及,也做過一陣子的迷因粉專,有點像在測試自己的觸手可以伸得多遠、伸展過程是否舒適,以下就讓我們分享幾個不錯的經驗!
突破吧,同溫層!
不容小覷的社群共創之力
在這個時代,最不可信任的就是 Facebook 的自然觸及率了,明明上一篇還有滿滿的觸及,下篇就被打得不成人形,「分享貼文」是有效讓創作被看見的方式,但要怎麼寫出會讓人想分享的內容呢?
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創作者串聯」,即使是耕耘相同主題的創作者,受眾也不完全相同,共創內容能夠讓彼此獲得新的曝光機會,成本較高的做法是邀請對方上節目(需要更多規劃、敲定時間),但也有更輕鬆的共創方式,例如舉辦小型的創作活動:桌遊攝影的創作者 Domo 曾邀請我們交換桌遊、寫評論,再一起分享到彼此的頻道。
與你的粉絲共創內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前面有提過:大多數人都樂於分享自己的品味或愛好,前陣子很紅的「構成自己的 42 張專輯」,或每年底的 Spotify Wrapped 都是社群自主分享的案例。
桌遊拌飯有過一次絕佳的經驗,是發起「桌遊靈魂拷問表」,那是一個從電玩界紅起來的社群活動:玩家在網站上回答 20 個桌遊問題,例如:「影響你一生的遊戲是什麼?」、「你覺得最過譽的遊戲是什麼?」結果會產出一張圖表,再由玩家自主分享到他們自己的社群中,當時有超過 100 人社群上分享結果,也為我們的頻道帶來一波新的追蹤者。
(想看原貼文連結,請點我)
如果當初只將「拷問表」留給自己創作,討論熱度可能只有創作發佈的那一週,而社群共創的力量就像野火延燒,只要有人持續分享,或遇到社群 KOL 跳下戰場,活動就會繼續被炒熱、曝光,只要你勇敢發起活動、提供好用的工具,就能親眼目睹社群的魔法。
自己的懶人包自己做
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長文,發佈之後社群卻一片寂靜嗎?這應該是創作者都經歷過的痛,創作一旦被發佈之後,就要和其他千千萬萬的內容一起競爭眼球,這時,如果能稍微做點包裝,就能提升作品被看見、分享的機會。
我們的做法是:
- 整理出文章的幾個重點,每個重點搭配一小段摘要,並製成適合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瀏覽的多圖(現在可以製成同樣的 1:1 尺寸了)
- 第一張圖放上文章的標題,或是引起動機的文案
- 最後一張圖放上希望觀眾與我們互動的 CTA
實際運用的例子是這篇與這篇文章,但我們有時會偷懶,沒有每篇文章都套用這個方式,以下的比較,可以看出懶人包與一般圖文的差異:
只要做好設計樣板,套用成圖文內容頂多只花一個小時,就能達到觸及六倍、互動八倍的效果,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呢?
找到舒服的創作姿勢
上面的實作方法,確實能夠有效曝光自己,帶來新的追蹤者,但這些方法只是強化作品的傳播力,被吸引過來的追蹤者們,最終還是得檢視你的內容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這也是我們覺得「核心服務」必須被擺在第一位的原因。
所以常常會出現一波漲粉,接著又被打回原形的「社群南瓜馬車」現象,有些人會為此感到灰心喪志,但其實不必放在心上,每次出圈的嘗試,總會有人選擇留下。
新的追蹤者也會帶來新的許願,我認為嘗試滿足需求是好事,但當你做完新企劃之後,記得留時間給自己,回顧一下過程:自己真的享受新企劃的創作過程嗎?例如說,因為迷因爆紅就決定轉為迷因粉專,但你真的喜歡做迷因嗎,還是因為害怕觸及率不好,而不願去做自己更喜歡的創作形式?
我很喜歡的電影《倒數時刻》裡有一句台詞:「你要問自己,你是以『愛』還是『恐懼』作為創作的動力?」對我來說,創作的過程本身是煎熬的:無止盡的吸收資訊、反芻思考、打磨字句、增刪修改,最後再用笨拙的雙手包裝成品,如果沒有熱情作為支撐,是沒辦法持續做下去的。
所以你的「核心服務」必須是你享受的創作形式,才能走得長久,過程中會發現不同的可能性,那就試著做做看,如果喜歡就繼續做,不喜歡就退回核心服務即可,沒什麼損失,這是為什麼桌遊拌飯一直出現短命的新企劃,但也是我們認為這個頻道經過了三年,還能夠持續地嘗試、創作與成長的主因。
以上是我們的心得分享,希望對一樣在小眾主題創作的朋友們有幫助,在創作路上感到困境的時候,也請以「舒服的創作」為標準往前進吧!
創作者小檔案
桌遊拌飯,2020 年從桌遊 Podcast 起家,五位玩家利用廣播的形式聊桌遊。近期開始努力經營 YouTube,希望我們的內容可以為你帶來歡樂與啟發。歡迎一同入席,享受遊戲!
本篇主筆是節目主持人之一 Kuan,現職程式設計,熱愛歷史、桌上遊戲與搖滾樂。
想看更多關於影音創作的內容,歡迎持續訂閱成長學院,給你滿滿有料創作心法、經驗,還有深度工作坊、交流活動等資源,幫助你在創作路上走得更遠!☞ 立刻訂閱
(尚未成為 vocus 會員,只要註冊並發佈首篇創作,即會收到成長學院限時優惠,首月月方案訂閱只要 1 元!點我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