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緊要的一年?: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翻開本書或還沒讀到一半的時候,相信一些讀者和我一樣,會感到奇怪!為什麼作者刻意挑一個非常平凡無奇的年份作為時間點?選擇萬曆皇帝即位或死亡那年,或者明軍被努爾哈赤的軍隊消滅之際,作為本書的起點不是更好?作者如果選擇幾樁戲劇性強的歷史事件作為主題,不也可以發揮長才,將明代的軍制、思想、財政、宮鬥、帝制、士風、產業發展……各方面情況娓娓道來,何必刻意挑選一個平凡的年份增加自己的寫作難度?直到這段話出現,我這才了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呢?黃仁宇是這麼說的: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是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是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1994年增訂二版,頁299。)
作者刻意選擇無關緊要的一年,透過對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的描述與分析,告訴我們:整個帝國體制,以及產生這種體制的社會是許多難解問題的來源,也是這些人無法充分施展個人才華、意志與實踐個人信念的重要原因。作者不聚焦在個別人物的一言一行,也不就他們的言行判別其善惡忠奸,卻將這些人物的無奈、困頓、愛恨情仇……以深入細膩的筆法呈現,這是本書的亮點!
在他的筆下,萬曆皇帝並非生來就是昏君,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不僅沒有反常的人格或是變態的心理,而且幼年時接受良好的教育與嚴謹的家教,之所以墮落是許多原因促成,而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人的形象,也變的立體多面,無法以幾個簡單籠統的名詞概括。除了細緻書寫那些人的言行與心理狀況,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相關史事、當朝的典章制度,也有詳盡的說明,不論是當時的宮廷生活、讀書人普遍的生涯規畫,還是各種主流與非主流的思潮、文藝風氣都包含在內,這樣一本極高密度的書,值得大家反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