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獨一無二的自我:閱讀與寫作的方法(4)
如果是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社會體系,這種高度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理應與生活結合。一種米養百樣人,讀同一本書應該都會有不同結論。如果有勤作筆記,每個人必定都會讀出自己的味道。凡是把某個師傅當成神在拜,覺得人家講的超級無敵棒,開口就是大師說了什麼,那筆者會覺得這就是沒讀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以上是閱讀篇,接下去我們要來談寫作。
如果是以台灣教育中提到的記敘文、抒情文、論說文等等來分,那麼筆者只能說,專業文學訓練請找專科,筆者雖略有涉獵但畢竟不是專家。這裡提的寫作方法,偏向怎樣鍛鍊自己能夠有組織地去寫一篇文章,字句優美與否不在此篇之內。
寫作的起源是閱讀,沒有閱讀是寫不出什麼毛線的,我們在產業界看過很多業務,真的是一張嘴糊瘰瘰說得很好聽,但同樣能寫得出一篇好報告的比例不高。現在網路世界上,好幾個網紅都算是這種出身,並把江湖氣當成豪爽敢言。
還真能拐騙一堆大學生。
根據筆記動筆,寫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只寫感覺
直爽能言跟說得出東西是兩件事,很會講的業務往往破綻百出,上週承諾客戶什麼,這週忘得一乾二淨,需要公司產線、行政、會計去擦屁股的案例到處都是。但就因為超會講的業務,又能把事情辦好的人太少,少到離群值不能參考,但這種人卻又非常耀眼,遂使得我們以為是這常態。
若你想要在網路上寫點有價值的東西,都得要基於閱讀的基礎上,不然就只是感覺。要寫下感覺不難,筆者每年都會教學生寫點對社會議題的感受,一百個回覆裡面有九十幾個都是「感覺很好啊」、「感覺不好啊」這種。
並不是成年後可以講更長的廢話,感受就有價值。
閱讀的基礎是筆記,專業科目涉及數理運算要有基礎,但若我們只想關心生活周遭,屬於社會性的議題,那麼多筆記準沒錯。筆記請參照之前閱讀篇,不是要你記錄標準答案,更不是寫下大師語錄去膜拜,筆記的用意是整理思緒,確認自己有沒有釐清問題。
- 筆記篇第一篇
寫作的起頭就是筆記整理,先試著把一本書、一篇文章,若原本就有段落式的註記重點、個人看法,那麼此刻將之連貫的寫出來,不需要起承轉合,就只是單純的串連。不常寫作的人很可能出現這種句法:
「因為這樣……所以是ABC……然後是DEF……所以是PQR……然後則是XYZ……」
這一點關係都沒有,重點是寫下想法,有沒對仗工整,很多贅字都沒差,如實的將自己看完的想法,寫成連貫的一篇最重要。通常在這個階段,你就會發現不對勁之處,前面寫的跟後面想的,似乎串不起來,好像缺了什麼。那麼這代表這本書沒看通,文章沒有看透,如鯁在喉說不出什麼,就不要寫了。
應該把串不起來的地方多看幾次,回去翻書看文章,是否遺漏了什麼,自己想法缺少了哪塊,找到的瞬間你會很開心,彷彿打通筋脈的舒暢。然後等五分鐘,再繼續之前串不起來的寫作,看中間是否能夠加進關鍵段落,或是找到前後文不順的障礙。
從讀書心得開始練習,檢視做筆記是否確實
筆記整理很重要喔,平常沒有看書做點紀錄的習慣,等到要寫的時候會想不起來在哪裡。若你想寫的文章,屬於某本書的心得感想,那這只代表你沒唸通,不是書讀不好,是自己沒有「通」,通的意義可以是懂了,也能是想清楚這本書對自己的意義,沒有唯一答案。
那麼第一步應該要寫些什麼呢?
讀書心得。
是的,就是心得,找一本你正在看的書,邊讀邊筆記,讀完後整理筆記,寫成一篇前後連貫的文章。一開始可能沒什麼想法,那就乾脆寫摘錄,筆記每一章節的大意,最後寫成一整篇全書綱要,自己再讀讀看,是否看了綱要後,能夠大致理解這本書在講什麼。當你寫出一篇讀書摘要,摘要就能充分表達書本的意思,至少代表自己能做到筆記確實。
下一步再去寫心得,針對每一章節,或覺得有興趣、疑惑、反對的部分,記下自己的想法,想法可以發散,毫無方向,想到哪就寫到哪。整本書都看完後,將每一部分的想法銜接,組織出一篇文章。就算怎麼看,寫出的心得都非常淺薄,那也無妨,重點是透過寫作,慢慢激發潛力。
嘗試寫出觀點,檢驗自己是不是人云亦云
因為閱讀量太少,本就沒有什麼想法,若生活經驗又少,更不用說。
倘若人生經驗很多,只是不擅寫作呢?那更應該在看書的時候筆記,把自己認同跟不認同的部分記下,且謹記一定要寫理由,基於哪些因素,支持或反對某個說法。想要自己練出能寫文章的功力,切記不能只筆記「這說得太好了」、「我完全反對」,寫理由很重要。
因為,理由寫出去,你會發現自己對於某論點的看法,說不定根本就來自於媒體塑造,或是某位師父的見解。更進一步,你很可能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一點想法都沒有,或還沒想過就受到他人影響,才會將某些大師論點挪為己用。
引用他人論點很好,沒有不可以,只是想當看戲的鄉民,的確沒差。但自己若要能寫出一篇有組織的文章,就得要有自己想法,不然哪天師傅無話可說,信奉的大大封筆,你就沒東西可寫了。
對於踏出頭幾步的朋友,筆者的建議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寫出,先審視到底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成分,還是全部都網路上看來的意見。而自己真的相信這些意見,又根據什麼理由,單純看起來很有邏輯,所以就信了嗎?
遇到瓶頸先停筆,多查資料、讀書或找人請益
如果是已經在寫文,只是好像寫出的東西,很難有什麼高深論點,似乎切不到重點,搔不到癢處,那該怎麼辦?
去讀書,去請教他人。寫不出什麼東西時,通常進入思而不學則殆的階段,若此時拚命地想,為寫而寫,最後就是自己陷入自己的思考泥潭,用文字堆砌文字、用問題回答問題。
好比說你自認注重環保,今天提到某項污染,在工業上怎樣改善,加裝什麼機器等。你對工業不理解,機器長怎樣也不知道,那拚命苦思毫無意義。該去做的是了解這項工業到底在幹嘛,這台機器的性能如何,匹配起來是否能降低某項污染。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可以鍛鍊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從寫文章的角度來看,認識某工業可以寫好幾篇,了解某機器又是幾篇,整合到產業去的政策又是幾篇,哪會寫不出東西。
但如果拒絕相信一些資料,就會變成之前出現過的笑話,環保團體看不懂環評資料,但還是舉牌抗議堅持反對。想寫文章到這階段,就會進入無限循環,為了圓自己過去論點,又不願承認錯誤與無知,只能用更多問題去圓,文章走到後面都是抒情文,於事無補。
博覽與多聞:人生經驗貧乏與腦袋空空的解方
大量閱讀是寫作的根本,閱讀的本身可以用田野調查替代,找學長老師、前輩耆老聊聊,知道過去曾發生什麼事,為什麼當年失敗,或是怎麼成功。當你閱讀夠多東西,累積夠深厚的素養,去聽人家講故事,就能獲得非常多的想法,每個想法都能促進你寫作。
而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為寫而寫。
沒有東西好寫時,就該停下來去讀書,找人請益。問題是要讀什麼書,跟誰請益,又要問什麼。這就涉及每個人平日的喜好,人生若沒有喜好的事物,值得欣賞的景色,會寫不出東西。再說下去就變成精神性的,你的精神食糧是什麼,難道沒有什麼值得記錄的嗎?
社會議題太嚴肅,旅遊食記總行吧,喝咖啡品茶也可以啊,誰規定寫作就只有國仇家恨才算?
筆者這個系列,從來就不是只針對寫社會,不然有在喝咖啡但沒寫作習慣的朋友,晚點回去試著寫寫看對咖啡的想法,就會明白筆者的意思。
沒有可以寫的東西,講下去很傷人,通常代表平日也沒在想什麼。想到什麼就記錄什麼,久而久之才能累積大量的寫作資料,真正的問題是,各位寫作會害怕,害怕講的東西太淺,說出去丟人,於是網路上就養成開酸習慣,這樣對自己最沒傷害。
不再當酸民,以閱讀與寫作訓練自己提出解答
呃,誰規定你寫東西就得要發出去?當你發現某個人講了一大串話,不管你認不認同,若想要認真反駁,可以先打草稿在自己電腦上吧。反駁到底有力無力,寫完自己看兩遍,大概就能明白。太多人話講出口收不回來,面子掛不住只好死撐到底,每況愈下的結果就是變成酸民,什麼都要酸兩句。
因為這樣感覺最高尚,最不會丟人,批評他人做不到總是讓自己很開心。
但我們這個系列是在講怎樣閱讀寫作,寫作就是要組織自己表達的意見,從頭批評到尾的寫作有意義嗎?如果批評後,我們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是更好的改善方法,那麼就是正面的。
閱讀寫作最大的好處是提升自己,當我們透過寫作去組織自己的文章,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缺失,對某項論點的批評是否過當,反對某個計畫的作法會不會太直覺。
而筆者覺得,練習寫作多年下來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從文字中,察覺對方的程度高低。
高手可以隱藏自己的氣息,但瞞不過具有一定實力的對象,當我們具備眼力,就知道哪位高人值得我們學習。就算對方程度不如自己,也能在當中察覺出有什麼我們可以參考的部分,畢竟學海無涯、專業有限,你我總是會遇到某項專業較好的人,他可能只是寫作能力欠佳而已。
說來說去,閱讀寫作都是為了自己,如果你想的是透過寫文章,發到網路上收割聲量,讓自己感到好棒棒,享受鄉民崇敬的眼神。
那去找師傅當神拜,背誦語錄就好,當祭司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