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本隆司《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有哪些有趣的說法?
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內外學者所寫的中國史,像是楊照「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臺灣商務印書館推出的「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原書名:China : a new history)等等。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談論中國歷史,有時會帶給我們強烈的知識與情感上的衝擊。有的以近似社會學者的眼光檢視歷朝歷代,探究歷史事件的成因,及其對社會、帝國的後續影響;有的試圖以地形、氣候變遷、貿易等視角來論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指出哪些重大歷史事件、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是受上述因素影響。
岡本隆司這本中國史就是這樣的著作!他不僅將中國歷史放進世界歷史脈絡,而且格外關注氣候變遷、中國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貿易、技術輸入/輸出等)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並多大程度形塑現今中國的面貌。他在這本書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說法,在此條列出來,供讀者參考,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書來看,並核對一下,看看作者的觀點有沒有與自己契合,或是發掘作者哪些說法不同於我們唸過的歷史課本、坊間的中國歷史。
1.
許多中國人、台灣人、華人,以及不少研究中國史的日本學者,以為中國的地理位置相當孤立封閉,很少跟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因此自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文明。然而,岡本隆司不厭其煩提醒我們:這種說法並不真實。他說,中國上古的黃河文明就受到古代近東文明的影響,之後的漢帝國更透過絲路與世界其他地區密切交流,不僅國家經濟繁榮,也與歐亞大陸西端的羅馬帝國共同迎來一段和平的歲月。往後,中國雖然管制對外交流或閉關鎖國,仍沒有與外界徹底斷絕來往。
2.
岡本隆司相當重視氣候變遷這個因素,在這本書裡,他論証氣候由暖變冷如何造就西元3世紀以後的民族大遷徙,之後又如何讓幾代蒙古大汗精心打造的巨大貿易網及帝國體制迅速崩毀。此外,他也提出以下的觀點,認為:唐宋時期人口的增加、農耕與工藝技術突飛猛進,以及宋、遼、西夏多國並立的局面,關鍵因素是當時全球的氣候變的暖和。
3.
不少中國人、台灣人、海外華人對明代君主獨裁與朝貢貿易體制,有非常強烈的喜好厭惡之情,這本書的作者卻認為兩者的出現有其時代背景,是為了因應當時多元紛雜的社會環境、元末因瘟疫與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天災人禍等問題,應運而生的對策,不是單憑個別歷史人物或歷代君王之力造就出來的。岡本隆司特別強調:我們熟知的朝貢貿易一元體制,其實是明代才真正確立,並非一成不變持續幾千年。
4.
作者認為今日中國文化源流可追溯到宋代,他說:「今日所見的許多中國文化,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進一步發展。」(頁141) 然而,他還是將現在中國的原點定為明代,而不是宋代,理由是:現今中國的諸多問題,例如:人民無視公權力與法律,逕自求生;政府行政效率低落,官民疏離,下情難以上達;不同區域經濟落差極大……等等問題,都從明代開始出現,而且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諸多亂象甚至一路延續;由於後繼的滿清統治者因俗而治,也沒有積極解決上述問題,以至於這些問題積重難返,讓中國後來無法有效、快速因應工業革命後的近代化浪潮,並在邁向民族國家的路上跌跌撞撞。不論是先前的蔣介石、毛澤東,還是現今的習近平,這些國家領導人不得不面對極端多元、複雜多變的中國社會,而為國內眾多族群與「一個中國」民族國家體制的矛盾,苦惱不已。
5.
有別於主流的說法──明太祖朱元璋誅除功臣,相當得心應手,岡本隆司認為,整個過程其實相當艱困,朱元璋不得不借重兒子的力量去鬥垮那些文官武將。他還指出:朱元璋在屠殺功臣時,之所以誅連無辜,波及眾多平民,有一個非常闇黑的目的,那就是:他想趁機消滅大批江南地主、富戶、豪強,拉低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以縮小江南與江北(長江以北)的區域發展落差,讓帝國不同區域的人文、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不要落差過大,方便自己與後代子孫統治。
以上五點是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此分享給讀者。翻開、閱讀這本書,相信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