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鳳林:全臺灣最多校長與菸樓的地方
(作者:陳韋聿 Emery)
你知道花蓮鳳林的特產是什麼嗎?是校長。
迄 2022 年為止,鳳林已經培育了超過 120 位中、小學校長,整個臺灣沒有任何一個鄉鎮能出其右。鳳林鎮上,甚至還有一幢歷史建築,被命名為「校長夢工廠」——原來不只是美少女有夢工廠,校長也有啊!沒去過鳳林,還真不知道這事。
話說回來,鳳林為什麼會產出這麼多校長?一個主要的理由是戰後初期的鳳林較早成立中學,使鳳林子弟(比起其他鄉鎮的同齡人口而言)有更好的機會成為教師,繼而成為一校之長。不過,當地人之所以鼓勵小孩進入師範學校,或與鳳林的菸業背景有關。
七天六夜不斷火!菸業還是冤業?
稍微研究鳳林,你會發現這是個標準的客家農業鄉鎮。過往,當地農民在二期稻作收成以後,就會開始轉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黃色種菸草。時至今日,仍有 30 幾棟烘烤菸葉的菸樓被完整保留在當地——這項紀錄跟校長的產量一樣,沒有任何鄉鎮能與之匹敵。
既存的眾多菸樓,標誌著鳳林曾是一座菸業興盛的城鎮,卻也述說著在地農家的血汗辛酸。菸草在收成之後,得一把一把地固定在桿子上,扛進菸樓烘烤。舊時代裡,烤菸常常得動員全家老小,二十四小時輪班添柴,維持菸樓裡的溫度與濕度。這種輪流緊盯爐火的工作,得持續整整一周。等到菸草終於烤乾了,人也差不多壞忒了。一直要到 1960年代有了重油燃燒機、1970 年代晚期引進了自動化烤菸設備以後,所有這些勞累,才終於能夠減省一些。
不只烤菸辛苦,菸田裡外的採收、綑紮、搬運,也全都是粗重工作。而且,這些工項單靠一個農家是做不完的,以至於臺灣的菸農群體得發展出特有的「交工」(放伴)制度,在菸草採收期間相互合作。換句話說,菸農除了要做自家的菸,還得去左鄰右舍的菸田幫忙。等到種菸的季節結束,又得轉種其他作物維持地力,簡直沒個消停。也難怪東臺灣的客家人總把菸業謔稱為「冤業」(客語裡面「菸」、「冤」同音),大約在種菸的工作裡食苦已極,只能歸咎於前世冤孽。或許因此,鳳林人更傾向透過教育促進階級流動,使下一個世代能夠早日脫離苦海。[1]
但是,上一個世代的鳳林菸農,為什麼願意吃這些苦?自然是因為,種菸能夠替他們換來非常豐厚的利潤。
政府的金雞母
在臺灣,自 1905 年香菸納入政府專賣事業後,其製造與販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政府壟斷。日治後期,這項專賣收入常年佔去殖民政府歲入的一成左右,比重非常嚇人。後來,中華民國政府也延續了同樣一種做法,長期從菸酒專賣事業攫取大量收益,使國庫得到不少挹注。
延伸閱讀:「茉莉」的誕生──臺灣第一包工廠量產的香菸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為了保證專賣事業能夠永續經營,戰前、戰後的兩個政府,都積極扶植農民種菸,並且年年開出優厚價格,保證收購當期菸草。在菸業鼎盛的 1970 年代初,農民種菸的利潤率,比起種植花生足足就要多出十倍。此外,若是遭遇天災,導致菸田歉收,政府還會給予專門的救濟金。就盈利的穩定程度來說,種菸比起其他的農業項目,同樣好上不少。也難怪,菸農們要如此執著於這項事業了。
不過,種菸也不是人人有份的事。日治以來,臺灣東部與中南部便劃設了數個菸區,只有土地在這些菸區裡的農民,才有機會取得(能夠年年延續的)種菸資格。在鳳林,臺灣人最初只能受雇於日籍菸農,充當菸草生產過程裡的幫工。[2]等到戰爭結束以後,這群人得以補上生產位置,正式成為國家發給特許資格的菸農。
雖然如此,菸草的種植許可,數量仍有管制。為求公平,只能讓大家抽籤。1958 年,文學家鍾理和便曾在短篇小說〈菸樓〉裡面寫到農民申請種菸的踴躍情景,250 個名額,卻有上千個農民遞件,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而小說裡的主角雖然僥倖中籤,另一煩惱卻隨之產生:接下來,他還得變賣家裡的牲口、籌措大筆資金,藉以建造一座菸樓。
逐漸消失的菸樓
菸樓與菸田之間,其實存在著某種數字換算關係。每戶農家當年期的菸草種植面積及其產量,是預先由政府決定好的。另一方面,從日治時期延用至戰後的菸樓建築設計圖,也固定分成四坪、六坪兩種大小。菸田裡有多少產出,就有規格相應的菸樓來進行處理。假如一個菸農有本事繼續收購田地、擴大政府的許可種植範圍,他也就會繼續建造更多的菸樓。在南部的美濃,「菸草大王」林春雨就曾經同時擁有十棟菸樓,每年為他創造極巨大的財富。不過,資本家的情況畢竟特殊。普遍的農戶裡面,或許還有更多人都像鍾理和描寫的那樣,得傾盡全部資產,才能造出一棟菸樓。
時移世易,2002 年臺灣加入 WTO,專賣制度也在當年度走入歷史,菸農自此不再享有公賣局的「保證收購」優勢。連串劇變,加劇了菸業的衰頹。迄今,臺灣全島只餘下零星的幾座菸田。與此同時,矗立於鄉間的一幢幢菸樓也在現代化開發浪潮底下漸次消失。
不過,還沒有被浪潮淹沒的地方,倒沒有什麼拆除老房子的理由。大致因此,鳳林成了全臺灣現存菸樓密度最高的所在。
菸樓失去原本的功能以後,絕大部分成了各個家戶的儲物倉庫,或者被改造成其他各種用途。1990 年代崛起於美濃的交工樂隊,就曾把當地的鍾家菸樓改裝成他們的錄音室。後來,臺灣人開始注重歷史建築保存,菸樓的文化資產價值也才連帶受到重視。
延伸閱讀:張惠妹、交工樂隊與伍佰,「華語」音樂的主流價值如何影響了他們?
雖然如此,今天我們若走進東臺灣的鄉間尋訪菸樓,通常不太容易找到相應的說明介紹。多數情況下,觀光客只能站在一棟老房子前面,糊里糊塗地看個熱鬧。即便想要上網查詢,關於這些菸樓的解說,內容多半也非常簡略。而且,這些關於菸樓的「知識」,仔細研究起來,可能也都有點問題。
「大阪式」與「廣島式」菸樓到底差在哪裡?
臺灣現存的菸樓建築(包括鳳林那 30 幾棟菸樓在內),從外觀上看,型制似乎相去不遠。它們共同的特徵,是在三角形屋頂的頂部,再有一個凸出的小型塔式構造(俗稱「太子樓」,日語稱為「越屋根」),其兩側的天窗可以手動啟閉,藉以控制屋內的空氣對流。在臺灣,普遍關於菸樓的解說材料都會告訴你:這種具有塔式構造的菸樓,被稱為「大阪式菸樓」,也是過去最為主流的菸樓建築式樣。
解說材料多半還會提到:另有一種「廣島式菸樓」,其主要特徵是天窗直接開在屋頂兩側,對流效果較差,目前在臺灣已經相當罕見。這樣看來,「廣島式菸樓」似乎只是一個短期存在過的菸樓式樣,並沒有什麼影響力。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花蓮縣客家產業館」的網站上面,有一段關於「鳳林菸樓文化聚落」的說明文字:
傳統菸樓分為大阪式與廣島式兩種,目前保留在鳳林地區的菸樓都是改良式的大阪菸樓。它們外觀最大的區別在於樓頂是否有太子樓式的排煙口,若有明顯的一個小房間凸出於屋頂就是大阪式,若無排煙口緊貼屋頂的則是廣島式。
大阪菸樓的建築外觀,源自於日本時期的工業重鎮大阪,當是許多日本人民心中的精神指標城市。因臺灣多雨、潮濕特性,於是來臺日本移民便將大阪常見的斜屋頂外觀設計融入菸樓,內部則是依照烤菸的需求來進行不同的功能性設計。
政府既然這樣寫,民間單位自然也會跟在後頭,廣泛複製同一套說法。例如,鳳林鎮上經常有觀光客造訪的「廖快菸樓」,就把同樣一種內容製作成解說看板。看板上面甚至寫到:「日本移民將『思鄉之情』投射於菸樓中」,故而把菸樓的外觀,設計成了大阪的傳統房屋樣式。
然而,以上這些關於菸樓的「知識」,可能都需要重新審視。
有一件事情比較容易釐清:「大阪式菸樓」的原始設計,顯然與日治時代日籍移民的「思鄉之情」沒有任何干係,因為「大阪式菸樓」這樣的建築類型名稱,本來也就存在於日本當地。實際上,「大阪式」、「廣島式」兩種菸樓,各自發源於黃色種菸草較早進行推廣種植的關西、廣島地區,菸樓的類型名稱,單純也只是這樣的來由而已。
而若進一步參看日本學界的研究,[3] 我們會發現:「廣島式菸樓」的核心概念,在於其換氣窗口乃是從屋頂內部啟閉,「大阪式菸樓」的換氣窗口,則是從塔式構造的外側啟閉 —— 兩者主要的不同之處,其實在此。
什麼?竟然還有「折衷式」菸樓?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在 1923 年左右,日本的菸草產業,進一步結合了「大阪式」、「廣島式」兩種菸樓的構造特點,發展出了「折衷式」菸樓(注意:它又被叫做「新廣島式」或「改良廣島式」菸樓)。[4] 也就是說:這種改良過的菸樓,除了擁有凸出的塔式構造,同時把換氣窗口設置在房屋內部。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看到菸樓屋頂有塔式構造,不一定代表它就是「大阪式菸樓」!因為這種菸樓的屋頂內部,可能同時也設有「廣島式菸樓」的換氣窗口。實際上,臺灣的菸樓研究者,後來也曾注意到「折衷式」的菸樓建築類別,只不過並未加以深究。[5]
現在的問題是:「折衷式」菸樓是否也曾經出現在臺灣呢?
臺灣現存的菸樓,多半都已是戰後興建,日治時期的情況因此難以得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1960 年代的情況。大約從 1962 年開始,公賣局菸葉試驗所開始向農民推廣一種菸樓的改造方案,也就是在屋頂內部加裝換氣窗口,名曰「人字型天窗」。[6] 這種新型態的菸樓,其實與 1923 年在日本出現的「折衷式菸樓」非常類似:它們都有屋頂上凸出的塔式構造,以及從屋頂內部啟閉的人字型換氣窗口!
「人字型天窗」,很有可能就是菸試所人員取材自日本「折衷式菸樓」的結果(附帶一提,1970 年代末開始取代菸樓烘烤功能的「堆積式烤菸機」,亦是菸試所從日本引進的技術)。根據後來的一些報導,「人字型天窗」廣泛受到農民歡迎。今天,我們在臺灣既存的菸樓裡面,也仍舊能夠找到它的蹤跡。
而若按照「折衷式菸樓」的定義,加裝了「人字型天窗」的菸樓,其實已經結合了「廣島式菸樓」的核心概念(亦即「從內部啟閉換氣窗口」)。那麼,我們恐怕也不能單單憑藉外觀的塔式構造,遽然將現存於臺灣的菸樓,一概視為所謂的「大阪式菸樓」。
無論如何,臺灣的菸樓建築,原始技術傳承自日本,這點殆無疑義。日本人又為什麼會蓋菸樓呢?其實是美國人教的。
大約在 1902 年前後,日本政府找了一個名為 William A. Adams 的美國博士,在關西兵庫的岩岡地方試種黃色種菸草,同時參照美國本土的烘菸設施(tobacco barn),開始摸索適合日本當地風土的菸樓設計方法。[7] 沒過幾年,以美國經驗為基礎、經過日本人改良的菸樓建築技術,便連著黃色種菸草的推廣種植,一同被帶到了殖民地臺灣。
從前述脈絡來看,臺灣的菸樓建築研究,其實還可以朝向美國的菸草產業發展史,繼續進行追本溯源的工作。除了建築型制以外,臺灣的菸樓與菸草產業,恐怕也還有更多牽涉到海外脈絡的故事,值得進一步挖掘與述說。
菸樓在鳳林
不曾一夜好夢/天未光/就起床/不管你有多少煩惱/不曾對人講
菸樓熱得要命/流汗如流水一樣/心裡面只盼望以後/小孩們有像樣—羅文裕《菸樓清風》(2015)
當然,菸樓之所以對於我們重要,仍在於這些建築與臺灣這塊土地的連結關係。在鳳林這樣的客家庄裡,菸樓連結的是一個世代徹夜不眠的勞苦辛酸。踵繼其後的下一個世代,則因著菸田與菸樓的滋養,使許多人能在杏壇當中取得非凡成就。
也因此,鳳林人對於菸樓,總有一些感情。即便許多菸樓已經破舊不堪,甚至是屋頂被颱風吹走,還是有人會願意出錢,將家裡的菸樓修復成原有樣貌,讓它好好的留在那裡。今天,菸樓已經成了鳳林的一種標誌,鎮上的火車站被修造成了菸樓樣式,一些造型別具特色的菸樓也成了熱門拍照景點,還有民間業者將現存菸樓改造成民宿。
面對越來越快的時代,鳳林似乎沒有什麼憂懼。事實上,這個地方的人們,似乎更願意反其道而行,以至於 2014年,鳳林成了臺灣第一座獲得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城鎮。
如果「慢」是鳳林的珍貴資產,也許那些看似古舊、破落的菸樓建築,正是這種資產的儲存空間。下次,若你有機會造訪鳳林,或許你也會在某一幢菸樓當中,慢慢地懷想起關於菸田、關於這座小鎮的種種故事。
這篇文章來自故事 Storystudio 專題,《台灣風土誌:後山客庄》,如果想知道更多客家與花蓮的故事,歡迎前往網站看更多!
[1] 同樣是菸業曾經盛極一時的客庄美濃,也有個媲美「校長夢工廠」的稱號——「博士的故鄉」,整座城鎮歷來產出了超過 400 個博士(他們甚至還組了一個「美濃博士學人協會」),和鳳林有著相似的發展。
[2] 關於日治時期鳳林的臺籍農民無法成為菸農,參見《鳳林鎮休閒自行車道暨菸樓聚落空間規劃設計案總結報告書》,「菸樓口訪」部分,諸多受訪者都有一致的憶述。不過,每個地方的情況並不一致。譬如美濃的林春雨,似乎從 1939 年開始便擁有自己的菸草事業。
[3] 參見釜床美也子、宮本慎宏,〈瀬戸内地域を中心とした黄色種のタバコ乾燥小屋の構法〉,《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第82卷,第741號(東京都,2017),頁2818-2819。
[4] 參見日本葉たばこ技術開発協会編,《葉たばこ技術・研究史.乾燥編》(東京:日本たばこ産業,1991),頁133。
[5] 例見洪馨蘭編著,《高雄縣美濃鎮菸業主題調查計畫.空間篇:菸樓、輔導區》(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文化局,2002),頁36。
[6] 參見江金漢,〈花蓮示範場烤菸室:加裝熱氣罩和人字型天窗的效益〉,《豐年》,17:23(臺北,1967),頁24-25。
[7] 參見日本葉たばこ技術開発協会編,《葉たばこ技術・研究史.乾燥編》(東京:日本たばこ産業,1991),頁129-131。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洪馨蘭,《臺灣的菸業》,臺北縣:遠足文化,2004。
- 日本葉たばこ技術開発協会編,《葉たばこ技術・研究史.乾燥編》(東京:日本たばこ産業,1991),頁119-145,〈黃色種の乾燥〉。
- 釜床美也子、宮本慎宏,〈瀬戸内地域を中心とした黄色種のタバコ乾燥小屋の構法〉,《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第82卷,第741號(東京都,2017),頁2815-2825。
- 李美惠,〈1913至2000年花蓮菸草產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0。
- 紀駿傑等,《花東縱谷客家的區域研究: 鳳鳥展翅的鳳林(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08。
- 葉彥邦,〈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洪馨蘭編著,《高雄縣美濃鎮菸業主題調查計畫.空間篇:菸樓、輔導區》,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文化局,2002。
- 花蓮縣鳳林鎮公所,《鳳林鎮休閒自行車道暨菸樓聚落空間規劃設計案總結報告書》,花蓮:鳳林鎮公所,2004,「菸樓口訪」部分。
- 江金漢,〈花蓮示範場烤菸室:加裝熱氣罩和人字型天窗的效益〉,《豐年》,17:23(臺北,1967),頁24-25。
- 蕭岑,〈霜風天菸葉乾燥應注意事項〉,《豐年》,15:1(臺北,1964),頁23
- 林清溪,〈改造式「人字型」菸室天窗〉,《豐年》,14:5(臺北,1964),頁27。
- 潘文欽,〈孕育校長搖籃的推手-張七郎校長後代張玉蟬女士〉,「遊譜YOUPUT」網站,2022年5月21日。
- 李慧宜,〈後菸葉時代的希望|菸業因全球化走入歷史〉,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網站,2017年3月20日。
- 李慧宜,〈臺灣菸業紀實——沉默的告別〉,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網站,2008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