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凱因斯辜朝明的理論架構與威力-超政經好書選#14
前言:在中共經濟出現房地產泡沫開始加速破裂,蔓延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下,此時來回顧由日本野村證券的知名總體經濟分析師辜朝明所率先提出的”資產負債表破裂型經濟衰退”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本叫做《被追上的經濟體》的新書是他利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多餘時間去大幅改寫他上一本書《總體經濟學的聖杯》完成的。在書中他以非常簡單的例子和清楚的邏輯推理便讓一般讀者了解為何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目前很多的經濟狀況例如先進國家都採行貨幣寬鬆政策,釋放出大量貨幣並讓利率維持在低檔,但是卻沒有通膨,經濟也沒有因為這種寬鬆政策而恢復榮景。他可以說是復興了凱因斯的經濟學主張並加入自己的獨創觀點,和當今沉迷於數理模型與操弄統計但對經濟實況無法提出有效解釋的主流總體經濟學形成強烈對比。
經濟學人雜誌2009便有封面故事質疑當代經濟理論無用一、辜朝明的基本理論與和邏輯
在書中會反覆出現的簡單例子,假設經濟體系中只有兩個人,A 和 B 各自和對方買一千塊的東西。但A 後來決定只花九百,存一百。這A存下來的一百 如果沒有人借就很麻煩,因為B就少了一百 ,然後只能拿九百和A買東西。A收到錢後,繼續又存10% 那個就只拿 八百一十出來花。如果多存下來的錢 都沒有人借 經濟體會不斷萎縮,A花在經濟體中的錢一直變少:1000-900-810-730。假設經濟萎縮到五百塊,A便無錢可存,那麼經濟就會停滯在500 ,大蕭條的美國當年就是陷入類似的情境。
那麼為何存款會沒有人借? 第一、沒有足夠好的投資機會能償還貸款。第二、企業覺得海外投資比在國內投資好。第三、為了修復資產負債表,所以不借錢,只靠進來的現金流去應付支出。在個人和企業在修復資產負債表時,會停止借錢,開始還債,提高儲蓄,儘管此時利率是零。
當有人多存100 塊在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只能借給那些購買或是投資於現有金融資產的人,但是金融資產的交易只是所有權的轉移。而經濟體能成長是因為機構需要over-stretch themselves,也就是擴張,這可是靠借錢或是提取儲蓄做到。企業看到有利可圖,將來的獲利超過借貸成本的投資機會,就會overstretch。如果私部門大部分都在overstretch ,整個經濟體的收入就會上升。
但因為經濟學是二次大戰後才蓬勃發展的學科,經濟學家根本沒考慮到之前曾出現整個經濟體系中借款人不夠的情況:當時1929年大蕭條造成的資產負債表崩壞,後來是由大量戰爭期間政府採購所修補。另外一個因素是戰爭期間的科技進步帶來很多新的投資機會,產生了不少新的、非買不可的商品,因而有大量需求。
因為以為永遠不缺借錢的人 經濟學家只強調正確運用貨幣政策 讓企業能在利率夠低的情況下得到所需的資金來持續投資。經濟學家還常批評財政政策,當1970年代通膨變成嚴重問題時,因為擔心公部門會浪費掉寶貴的私部門儲蓄在無效率的豬肉桶(也就是低效益純分贓的)項目。
下面是個資產負債表嚴重失衡的典型例子。有一個人花100萬美金買房 一年後漲到120萬,全部拿現金去買房的人賺到20%。如果是一個只拿10%當頭期款,剩下的錢用貸款的人,他就是拿出10萬,獲利20萬。當然他還要付出房貸的利息,如果90萬貸款的利率是5﹪,這個買房人賺到的就是20萬扣掉4萬5000塊的利息,也就是15萬5千,那麼他一年的收益便是155% (15萬5千除以10萬)。如此輕易能獲到155%的報酬率,很多人便在泡沫期間,加大槓桿式的金融操作:借更多去投資更多。
但如果泡沫破了,金融資產價格崩跌,資產持有人就變成背一大筆債,資產價格抵不上負債。如果前述的例子,房子的價值從100萬,跌到70萬,但這個貸款的人還是背負90萬的房貸 ,借這個房貸的就是倒賠20萬。如果這房子的所有人沒有其他資產他就是破產了他只能靠慢慢還債或是重新儲蓄,來恢復良好的財務狀況。他們就不會借錢,法規也不許銀行借給破產的借貸人。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和企業的行為會從追求利益極大化(經濟學模型的核心假設)變成要達到債務極小化。 泡沫常常會突然破掉,因此民間部門也常很快就變成要被迫把債務極小化。但經濟學家的模型都只考慮利潤極大化的情況,但私營部門要利潤極大化,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資產負債表要乾淨。第二、需要有好的投資機會。
二、主流總體經濟學到底忽略了什麼
從具體資料來看也顯示金融風暴後很多國家都在清理資產負債表,如西班牙的儲蓄率從-7.93%變成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