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公關談內鬥與入侵差異(16)
查金流有用,但效果不彰,各種「理念不容妥協」的團體,支撐的資金對資本家而言是九牛一毛。好比說,假如筆者年收一億,拿個五百萬出來「捐」,有很多嗎?若這一億裡面有五千萬是俄國政府透過稅務優惠給的,那五百萬不過是報恩。五百萬對台灣的不容妥協團體很少嗎?超多的啊。而且更絕的做法,不是五百萬給這團體,筆者會拿三百萬公開捐,兩百萬私下給領導者。對大部分這類團體的領頭者而言,每年兩百萬是天價,加上組織可以運作,名利雙收。為何不幹?
極化就是透過上週講的那種模式慢慢累積,民主國家中有非常多的「不容妥協」團體,大體上都遭到滲透。
對「自由」過度天真,威權陰影、極化阻礙就事論事
只是這個滲透,絕大多數成員都不知道,你去查金流頂多查到「善意的社會企業家」,或是「長期支持×保的某資本家」。在這全球化的年代,台幣幾百萬的資金要洗掉太簡單了,更何況各類基金會、協會在台灣本就是常見的避稅管道,資本家想要避稅到處捐錢,很合理不是?
民主國家現在大部分都知道,金流揭露才是重點,揭露出來後,你要對出錢的金主動手,民眾才會支持。台灣現狀就是,你要對有鬼的金主動手,人家攤開來看都是捐款保護地球,看來活像是執政黨想要打擊異己啊。國民黨年代要區分是不是有鬼很簡單,永遠只打擊異己,自己人的協會、基金會永不會被罰,但政黨輪替後哪能這樣做。
- 編:一度胎死腹中的代理人法,這次能順利推行嗎?
歐洲之前就修法通過,要求抖音揭露廣告來源,結果上千則都是跟中國有關,宣傳新疆棉花多好的大外宣。沒有這個前置動作,怎麼推動更進一步的禁令?
台灣自由慣了,極化到現在,各陣營都懷疑對方想透過法律消滅異己,所以筆者若是共匪滲透人員,就躲在「異己」中喊迫害就好,多的是自認人權的清流跳出來支援。
為何要針對事,不是去針對人?就事論事就是這意思,只是實務上很難做到。
針對一件事,要先做到認識問題,我們若連問題長什麼都不知道,談何就事論事。
認知作戰模糊國家認同,敵我不分已是國安問題
在台灣被極化最嚴重的就是國家認同,無論站在何種角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跟我們沒有關係,但只要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縮寫成中國,一群人就渾身不對勁。
這就是認知作戰的威力,透過洗認知讓你敵我不分,敵國本國弄不清。說到敵國,採取文化中國兩岸一家人,講到本國,立刻台獨激進份子不能合作。
為何你深信這種態度合理?
有讀者會提出異議:「人家或許不是針對國家認同進行討論啊,只是對中國的定義比較不精確,並沒有惡意逃避討論國家認同。」不過這種說法,目前也已經被新一輪的認知作戰洗掉。文化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中國三者是否互不干涉,可以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已經不流行了。現在最常利用的手法,是台灣人基於資訊落差產生的相對比較,認為一切都是相對性,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故你懷疑國家認同,反對者直覺上會先判斷你的立場是反中國。這是很厲害的認知置換,我們的議題是「國家認同」:你國家的認同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二擇一,但反對者會說「你就是反中國才問這問題」。這是一種乾脆連討論都不討論,直接進入相對性比較,讓你從根本上忘記問題是什麼的置換手法。
這類問題的變種還包含:
「你先回答我法理台獨是什麼」
「你支不支持台灣地位未定論啊」
也就是,要他回答認同哪個國家前,你得先回答支不支持台獨。有趣的點就在此,你回答不認同,他會擱置問題不論,並攻擊說你是假的××;倘若你認同,就攻擊你自己都不支持中華民國。
- 編:總統候選人表示中國一直要他選,在任何國家都是很嚴重的國安問題,但台灣人還是無要無緊。
認知置換混淆內部、外部,引導問題營造極化舒適圈
這就是認知作戰的威力,用問題回答問題,從不給你他對問題的終極答案。一旦被迫直面終極答案,立刻再跑問題迴圈,迅速進入問題回答問題的套套邏輯,從中甩一句話,指責你是某種意識形態,並扣你帽子不夠客觀理性,應該是××網軍。這就可以規避掉所有回答責任,並讓旁觀者掉入問題回答問題的循環。
你對這手法有點印象?請回到文革,這就是馬列主義在批鬥的手法,反問、反問、反問,然後說你是右傾分子該死,至於定義都是隨意置換的,重點是你右傾該死,就跟現在扣你某陣營網軍所以都不可信,手法一致。
中華民國跟台灣的關係,在國際法上有爭議,國內自決有沒有適法性,都還有得談,但本質上是「內部」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跟台灣的關係,打一開始就是沒關係,還必須透過中華民國的招牌去搭,用文化中國的觀念去扯,本質上是「外部」問題。
但透過問題回答問題,台灣多數人就被問到一愣一愣,加上政黨傾向、極化的意識形態,你已經習慣遇到問題時,就先定義提問者的立場,然後採取你認為最佳的回應方式。
俗稱讓自己最舒服,但不是最正確的方法。
認知作戰一直是採取舒適的引導,從不是激烈的對抗,在民主國家中順著所有讓人感到愉悅的談話,拒絕爭議式的討論,依循不得罪所有人的立場。
放棄思考尋求速效解方,極化引導令整代人敵視彼此
最終,走到一個沒有立場的立場,是一個被安排極化的立場,你會發現離你最近的人,站的都很遠。既然很遠,那就是敵人囉,國家內都是敵人,那國家分裂、內戰也很合理啊。
極化的重點,在於讓你無法先認識問題,認識問題需要花時間,就跟看題目很像,你要解一題小明走路幾分鐘到學校的題目,總得看完題目問什麼。這個過程就是認識題目,確定小明走路時速多少,有沒有轉彎,是否設了陷阱拐你。
極化的作法,是讓你相信,解題有捷徑,不需要看那麼多字,只要看到關鍵字「速度」、「距離」,就可以代公式來算時間。
對學生而言,速解法永遠有吸引力,如果速解常常都是對的,那為何要看完題目列算式?
所以,今天出現新的題目,素養題型,你就矇了,自己學的方法都不能用,超級挫折。
故,你會採取的直覺反應,罵出題者亂出,教改亂改,絕口不提讓你學速解,卻沒得到學問的那個人。
這就是極化的作法,用簡單易懂的分類,關到設定好的封閉圈中,達成製造資訊落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