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解放記事:寫給台灣人的「華語腦」翻轉指南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段,把華語當作是唯一且正是官方溝通工具,並進一步貶低其他可能語系的言說、發展可能,最後導致少數語言凋零,甚至多數語言也因為政策的關係翻轉了地位,台語就是其中的例子。
離開了日本殖民的政治情境,敗逃來臺的國民黨政權透過政治的手段決定了義務教育的內容,甚至在義務教育中,透過對未成年人可塑性強、成年人爭取較佳工作機會等手段,迫使使用日語、臺語、客語、原住民語成為不利因素。作者提出了在敗逃來臺初始,為統治需求所編的台語翻譯讀本為例,說明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如何在政治的影響中被翻轉。
及至轉型正義如火如荼的討論中,母語仍處於弱勢地位,沒有漢字,缺乏使用習慣及完整的訓練,都使得推動母語產生一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就成了阻止進一步推動的藉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將之視為一種不必要的負擔。主體的錯亂使得討論總是失焦,對於課程改革的關注,在媒體斷章取義的放大之下,母語教學的弱勢處境和反對,從來就沒有少過。
師資的培育,對華語的反思,到底誰才是霸權,又誰才是應該成為官方溝通工具都是極為政治的問題,離不開共識凝聚與討論。臺羅並不脫離字的範疇,就像英文做為表音文字,但使用的頻率低,又是新的系統,總是帶來許多的衝擊。推動者的本位主義,有時也形成新的困局,在溝通上無法換位思考,理直氣壯恐怕不是處理這個議題的好方法,特別是這個議題暨政治又情緒。
談到用字,母湯、很慢都是乍看不懂,讀來莞爾的用法,透過近似音來表達,接受度當然比拼音要高,而正確臺語用字則有時推廣不易之外,也不容易產生連結。華語生活習慣的使然,促使作者嚴肅的提出毋通的重要性,在玩笑的同時,也注定了這個工具的評價偏低,同時也阻礙了正確使用的推動。如果拼字是重要的,那在台語的脈絡中也應該被同樣重視。
當理解了台語遇上的困境,華語為主的思考將如何限制台語的發展,這些討論的提出雖然真的尖銳,也不免讓讀者真的透過作者的引導,來正視這些問題。在最後雙語政策的脈絡,又將華語視為英語以外的獨家選項,在在顯示出許多對於語言政策的思考限制,雙語之一若是英文,那另一應該是什麼?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值得深思。
推薦也關心語言政策,並且關心各種母語恐怕逐漸凋零的朋友。或許,華語的思考是限制,但破除這些限制,給自己新的可能,就是一個開始的好契機,而這本書能帶來的就是這樣的刺激。邀請大家一起來接受挑戰,顛覆華語為主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