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就像福瑟笔下的角色,句子说得越来越短,却有越来越多的有口难言。」

特约撰稿人 罗仕龙 发自台北

2023年10月6日,挪威作家福瑟(Jon Fosse) 。摄:Helge Skodvin/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6日,挪威作家福瑟(Jon Fosse) 。摄:Helge Skodvin/Getty Images

罗仕龙: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博士

一个多星期以前,现年64岁的福瑟(Jon Fosse, 1959- )得知自己获得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时,正好在乡间开车前往峡湾的路上。这或许只是个巧合,但福瑟的作品确乎给人一种疏离的美感,就像峡湾一样,如此高耸迫切,却又流露出遥不可及的淡然。

福瑟出生在挪威西部小城海于格松(Haugesund),乡村气息十足。1983年,年仅24岁的他出版第一本小说《红,黑》(Rouge, Noir)。后因经济需求开始写剧本,1994年出版第一部剧作《而我们将永不分离》(Et jamais nous ne serons séparés)。福瑟写得多,被翻译的作品也多,世纪之交已广被挪威文化圈誉为“新时代的易卜生”。其实两者之间的作品并不见得有多么相似,但文学的桂冠早已属于这位早慧的作家。

1999年,法国《世界报》(Le Monde)专访福瑟。这位外表沉著冷静的作家,早早就先抵达咖啡馆等候,沉浸在周遭鼎沸人声之中。看似冷眼旁观,但或许福瑟内心有其热切,否则《世界报》的读者如我,很难想像他在15岁时毅然离家,一头长发,肩上背著吉他,手中抱著乐谱,义无反顾面向著诗和远方。然而接受《世界报》专访时的福瑟表示,他已经不弹也不听音乐,因为一碰就要眼眶泛泪,只有巴哈的音乐方能入耳。

于是他开始著力于文学的音乐性。节奏、断句、沉默、犹疑、重复等等,在诗行的结构之中谱写成声音的浪潮。像是面对峡湾的孤寂,既召唤心中的赞叹,却又是彻底的距离感。是一种对于美感的敏锐感受,却又极力克制,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