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训练,与其说是抗敌,不如说是为了抵抗自己对自己的姑息。」

端传媒记者 黄奕潆 发自台北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编者按】“不重磅记者自留地”是端传媒新开设的专栏,由来自不同地区的记者轮值书写。这些故事也许并不重磅、也非必要,却是记者生涯中,让我们心痒难耐、不吐不快的片刻。我是本次值班的记者黄奕潆,这篇自留地,来自我连续参加民防训练营的经历。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院长裴洛西访台期间,我确诊Covid-19。依据当时台湾政府规定,确诊者必须居家隔离。网路成为我对外界的唯一感知,舆论气氛急遽转换,于我甚是鲜明──人们前一刻才欢喜目送美国重要政要座机离台,下一刻就见到中共军机飞来。

尽管媒体记者尽职报导此刻紧张情势,但这危颠气氛没有扩散到社会上。朋友们愿意跟我分享他们从阳台上抢拍到的裴洛西座机起飞的影像,却对中共军演没有什么讨论的欲望,一轰而散各自忙活去。那种感觉有点像是:“派对”过后,还是要回到“日常”。

中共武力威胁,就是台湾人的日常。相较过往,这次中共大规模实弹军演,确实是个“新闻”,台海几乎被封锁,船只无法出航,渔民难以出海。然而,此前的每一天,此后的每一日,中共军机军舰都在台海周遭侵扰,数据落成国防部发布的报告,每天定时送到记者手上。我总说,早上叫起我的不是闹钟,是国防部讯息。

一般民众就算无法清楚感知台海现况,但都不会否认中共架设数千枚飞弹对准我们的事实;打从二十年前,我首次赴陆起,结识的中国人也都不忘提醒我:有几千枚飞弹对准台湾。甚至有人会撂下这么一句:“真要,随时可以把台湾打下来。”

政治上,两岸总无法达成共识,但战争上,两岸是有主客位的共知。对岸传播的讯息,大自国家,小至个人,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等着挨打的那一方。

若真要被打了,怎么办?

隔离在房间里的我,看着网路新闻,花了一分钟,望着天花板思考一下:“如果真的有个什么万一,我是不是还得继续隔离,不能跑出去逃难?”

平时这不成个事,但当你被公权力限制行动,无事可做只能任由思绪漫走时,这就是 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疫情指挥中心详细制定Covid-19确诊后的各种指引,但没有提到:战争发生时,疫情控制应该怎么做?

我不太确定是战争可怕还是病毒可畏,当时唯一清楚的是房间剩下饼干一包,没有饮水没有囤粮,如果真有个万一,只能依赖家中二老,但这又让他们置身于危险之中。问题跑马灯似地在脑袋快速跑过一轮,但也仅止于此,倒有一事可以肯定:我丝毫不具风险意识,战争准备简直是零。

如果这不是演习,而是真正的战争,恐怕我真的只能继续待在家里,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