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台语独立音乐场景:借由语言时刻重新定锚自我
「台语独立音乐要如何面对当代的新议题?如何深化和定位?这十首歌告诉你」
特约撰稿人 张嘉祥 发自台北
1. 谢铭祐〈行〉kiânn
经过90年代的新台语歌的爆发和批判,2010年之后的台语创作者越发沉淀回归自省与土地,不再刻意强调族群与国族的主体性,而是回归到创作者生活的城市与土地,将地方地域的气味忠实呈现,语言与文化的自信也就不需强调能自然呈现。
〈行〉收录在谢铭祐《台南》专辑(2012),专辑获第24届金曲奖“最佳台语专辑奖”以及“最佳台语男歌手奖”;第四届金音创作奖“最佳民谣专辑奖”。谢铭祐曾说,〈行〉这首歌是他在台南巷弄行走穿梭的时候得到的灵感,是身体和双脚走在故乡土地的创作。
行 沿路行 行 慢慢行
经过少年的囡仔伴 也经过失恋的亭仔交
阁行 继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