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餐是与故土的连结,那中文书也是。」

特约撰稿人 陈姝玥 发自荷兰

2017年2月21日,荷兰芬洛,骑单车的市民经过当地的一间书店的门外。摄: Carl Court/Getty Images
2017年2月21日,荷兰芬洛,骑单车的市民经过当地的一间书店的门外。摄: Carl Court/Getty Images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鹿特丹见到小渡的那个下午,她这样说起她开的线上中文书店的名字含义,“我总觉得说起一个海外(中文)书店,心里想到这个意境,是很像的。野蛮生长,路子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也不知道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初秋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她说起书店时双眼闪著光。她的中文书店取名为“野渡书店”。

中文纸质书在海外是一种沉默的存在。去年9月,荷兰的明雅书店快停业前,小渡才第一次知道这家位于阿姆斯特丹唐人街附近的中文书店。书店玻璃橱窗上贴著好几张醒目的打折标志,还有繁体中文写的“门市结业清货大减价”。推门进去,像回到中国县城的新华书店——大红色的塑纸灯笼,中国字画,教辅材料,佛学书籍,针灸大全,中文教材。

那天小渡带了两本小说回家。尽管这里很多书都不符合她的阅读口味,但小渡还是对它即将闭店的事实触动很大。有些可惜,她想。中文书在欧洲是稀缺的,巴黎、汉堡、马德里等欧洲城市,只散落著零星几家中文书店。想买中文纸质书,就要从网路书店订,运费不菲;而想逛实体的中文书店还没那么容易。

小渡过去习惯在Kindle上看中文书。那天离开书店,她在大陆的网上书店一口气下单了自己想看的许多书,等待他们从国内运送到荷兰,需要将近两个月。那都是她感兴趣的闲书,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杨潇的非虚构文学《重走》,郑执的长篇小说《生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