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看很多个“五分钟门诊”,介入他人的精神和肉身、疾病和人生,背后是病理、人、关系、系统、药物和价值的张力。」

文:阿齐 策划:艾迪

精神科医生在医院的楼梯之间向下望。摄:林振东/端传媒
精神科医生在医院的楼梯之间向下望。摄:林振东/端传媒

【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你最近好吗?”是精神科医生的开场白,有病人觉得是例行公事,有的则视为打开自己的机会。对精神科医生来说,这句话又意味著什么?本文作者是任职公立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在这篇夹叙夹议的万字自述中,他为我们带来医者的鲜活经验和思考感受: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跟时间竞赛,每天看很多个五分钟会诊?他们治疗时,病理、人、关系、系统、药物和价值是怎样交织和拉扯?在这份既要和自杀打交道,每天接触负能量的高强度工作,他又如何游走在投入和抽离之间?

“你已经比上次那位医生好得多。他没说两句就把我们赶走了。”我望著他们的背影,翻阅排版,上次的那位医生其实也是我本人。

在皑白而空旷的诊症室,一位双目无神的医生,声线木讷地进行机械式盘问,“你睡得好不好?有没有想死?”

我对精神科的最初印象,来自本土电影《一念无明》的这一幕,导演完美呈现对制度的控诉: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随时比病人更疯狂。

挨过挑灯夜读、“On-call 36小时”实习,终于披上白袍,能够大展拳脚,难道不是值得骄傲的时刻吗?是什么令炽热的灵魂磨灭成一具机械人?

我怀著如此戒慎的好奇投身精神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