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打工手记:上海是个大商场,我是时薪22块的兼职店员
「大陆书业一手观察,讲究视觉美的新书店愈开愈多,但实体书店因此得到救赎了吗?」
特约撰稿人 郝伟凡
【按】2023年7月底,河北涿州作为环京津冀图书出版行业的“库房重镇”,因受“杜苏芮”台风影响,书库被淹,也再次将实体书店拉入聚光灯下。
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有1573家书店关门,是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多。2023年8月31日,上海衡山·和集书店因租约到期而房租太高而闭店。再往前,2021年12月10日,开了22年的上海复旦旧书店因区域整改而闭店;再往疫情之前的2017年底,在上海开了二十年的季风书园闭店,这家书店鼎盛时期曾有8家门店。独立书店、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自九十年代到2008年,一去不复返。尽管实体书店销售码洋数字这几年不断减少,新书店数量却在逐年增加(《2023年中国实体书店产业链、数量及销售图书码洋规模分析》——共研网),2023年1月,茑屋书店在上海的第三家门店开业。2023年10月28日,上海书城全新开业。这些“最美”书店,是实体书店的未来吗?洪水早已退去,一些书仍泡在“洪水”中。
本文作者是旅居上海的爱书人,也是文学创作者,他通过手记纪录了2023年自己在上海书店打工的经历和见闻。
要在书店打工,必须安装钉钉
“一切都睡了。一排排的书籍在酣睡。
词语的河流在睡,覆盖遗忘的冰层。
所有的话语都在睡,带着其全部的真理。”
——布罗茨基
这片地处黄浦江以东、川杨河以南的区域,自2015年9月9日,开发招商、引入香港怡和集团之后,这里就从原来的荒地变为“一只金靴子”,它的定位是上海的“第二个陆家嘴”,香港的“中环”。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里,我踏阶而下,拿着两本书来到面试我的店长M面前,陈述我选它们的原因:韩丽珠的《离心带》我没看过,但我很喜欢她的散文集《回家》,她用一种内在的语言将现实社会问题连结起来,大陆这边同时代的没有像她这样的作家。《气球》原小说不太记得,但是电影的视觉记忆蛮深刻的,万玛才旦会让我想起同是作家出身的韩国导演李沧东,他的故事才说了一半就去世了,挺惋惜的。
“书选得不错。”M说。
我问她时薪多少。
“22。”
虽然知道文化产业薪酬低、大家都是靠爱发电的“行规”,我还是怕自己没听清,又问了一遍。
“22块钱一小时,每个月15号发工资。兼职一般排中班,工作时间是上午11:30到晚上8点。”M答道。(注:本文所涉及金额皆为人民币)
听到时薪22块,和我之前在国金中心 IFC 的服装店、芮欧百货的鞋店做兼职的时薪一样时,我就安慰自己:在商场打零工都是一个价,在这里我还能看书呢。当我听到她叫我下载一个钉钉APP,上下班必须钉钉打卡时,我想我可以不用来了。
“想想你每个月的房租,”脑海中响起了另一个声音。
窗外,前滩南区正在如荼如火的建设中。这片地处黄浦江以东、川杨河以南的区域,自2015年9月9日,开发招商、引入香港怡和集团之后,这里就从原来的荒地变为“一只金靴子”,它的定位是上海的“第二个陆家嘴”,香港的“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