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指免遣返聲請者多非來自戰區或為「打黑工」 律師:錯誤前設、刻板印象
【獨媒報導】本港現時有逾1.4萬名免遣返聲請者,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李浩然周四(11月10日)發表長60頁的「近年由免遣返聲請者引發的社會問題研究」,指聲請者大多來自較貧困地區,而非戰區或災區的國家,認為他們的目的為來港「打黑工」。有處理多宗聲請個案的律師表示,以來自非戰區質疑聲請者「打黑工」絕對是錯誤的前設,指有迫害涉及宗教或性小眾。
李浩然研究指聲請者來港目的或為「打黑工」
李浩然發表的研究指,截至去年年底,本港共有近14,900名免遣返聲請者在港居留,聲請者主要來自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等較貧困地區,並非活躍戰區或災區,與聯合國難民署所指主要難民來源地如敘利亞、烏克蘭、南蘇丹等相差甚遠。
其研究又稱,2014年至2022年間平均獲確立的聲請比率只有1.3%,遠低於1998年前越南船民的70%,而不少人聲請被拒後提出司法覆核留港,李質疑有人濫用司法程序以留港「打黑工」。李又指,免遣返聲請者對本地治安等造成影響,相關人道援助和法律程序開支亦對社會構成負擔,單是去年度的開支便達14億。
倡轉移至第三地處理申請、設半開放營區管理
報告參考英國、澳洲、美國等地提出5項建議,包括與外地商討,將免遣返聲請者轉移至第三地處理申請;將閒置的隔離設施改作「半開放式營區」,讓免遣返聲請者入住,強制留宿和有條件外出等,以便有效管理;容許聲請者有條件工作換取生活必需品;定期檢視聲請者來源地,引入預檢措施和收緊要求;以及加快審核及遣返程序。
其中「半開放式營區」,李浩然承認是類似過往的越南難民營,認為較聲請者散落各區更易管理,亦有助非政府組織提供支援和減少犯罪問題。
至於允許有條件工作,研究認為現時聲請人只靠每月僅約3,300元資助並不足夠,認為可在嚴格限制,如規定工種和資格審查等情況下允許聲請人工作。李指建議不是將「黑工」「浮上枱面」,強調聲請者是換取物資而非現金,相信不會鼓勵更多難民來港。
律師:以非來自戰區判斷「打黑工」為錯誤前設
曾處理多宗聲請個案的帝理律師行律師張雨湄表示,以並非來自「戰區」而質疑聲請者「打黑工」絕對是錯誤的前設和刻板印象。她舉例指以往曾處理於巴基斯坦遭受宗教迫害,以及在越南等地因性小眾身分受迫害的個案,形容不同國家均有很多受迫害的因素,難以一概而論。她又引述入境處數據稱,至今獲最多聲請確立的個案正是來自巴基斯坦,近年亦有來自當地個案成功獲批司法覆核許可。
對於設立「半開放式營區」,張雨湄指聲請者現時已備受歧視,「半開放式營區」只會加強本地社群對聲請者的歧視和誤解,亦與政府推動融合的政策相違。她指以往越南難民營內有不人道對待,經多方努力才得以改善,若現時再推行類似措施是「好大的倒退」。
張雨湄強調,免遣返聲請者常被渲染為有犯罪傾向的人,但「冇人想好地地喺自己國家,嚟一個人生路不熟嘅地方尋求庇護」,認為應將他們視為「人」來對待。她又指,聲請人在港等待時間漫長,但無法工作換取所需和貢獻社會,認為如聲請者獲准工作自力更生,對社群而言是很大的充權(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