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飛行服務隊與天文台自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統」,進行颱風偵測任務,收集氣壓、溫度、風向、風速等數據。負責投放探空儀的定翼機至今已出動 57次,偵測 38 個颱風氣象數據,包括今年出現的颱風「蘇拉」和「小犬」。天文台指,系統有助分析颱風的強度和三維結構,提高預測能力。每次偵測任務會投放6至10個探空儀,降落海面後難以逐一回收,儀器只有部分外殼採用可分解物料,政府飛行服務隊代表指,在保障市民的前提下,需要在環保上作「取捨」。

無標題

探空儀由降落傘、氣壓及溫濕感應器計、GPS(全球定位系統)裝置及無線電傳輸器等組成,重約350克。
探空儀由降落傘、氣壓及溫濕感應器計、GPS(全球定位系統)裝置及無線電傳輸器等組成,重約350克。

系統造價900萬 每支探空儀6000元

政府飛行服務隊及香港天文台自2016 年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統」,利用經特別改裝的飛機,從高空投放內置氣象探測器,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探空儀,在下降期間記錄不同位置的風向、風速、溫度、氣壓、濕度等,再由無線電發射裝置傳送至飛機,再經衛星系統即時傳送到天。根據2017年報導,整個系統造價900萬,而每支「探空儀」的費用為6000元,重約350克。

負責投放探空儀的定翼機「挑戰者 605號」,引入至今共出動 57次,收集38 個颱風氣象數據。系統在今年較早前颱風「蘇拉」及「小犬」襲港時亦有出動,其中在探測「小犬」時更是首次於夜間出動。

置入探空儀
置入探空儀

天文台:有助分析颱風強度和三維結構 提高預測能力

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張冰表示,過去對海上颱風的實測數據較少,引入系統可彌補不足,而系統亦有助天文台分析颱風的強度和三維結構,提高預測能力。

另外,張冰指天文台實時收到有關數據後,會與中國氣象台等內地及鄰近國家氣象機構分享,惟目前為止較少收到其他國家提供氣象實時資訊。


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張冰

每次投放6至10個探空儀

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空勤主任(署理)曾志浩表示,機師會先確定安全路線,然後進行下投,一般執行任務的高度為31,000至35,000呎,每次會投放6至10個探空儀,由下投至降落海面,需時約13至14分鐘。

曾志浩表示,受環境所限,投放探空儀後難以逐一回收,故探空儀為一次性使用,只有部分外殼採用可分解物料,降海後可自然分解。曾志浩指,「相關收集到嘅數據絕對有助天文台預測熱帶氣旋路徑、強度,亦都可以幫助其他部門做防風應對」,認為在保障市民的前提下,需要在環保上作出取捨。

無標題
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空勤主任(署理)曾志浩(症二)、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機師(定翼機)陳綺玲(右一)

或遇機艙失壓須緊急下降 機師需接受相關訓練及考核

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機師(定翼機)陳綺玲提到,雖然相比以往飛機於颱風中心低飛收集數據,下投式系統較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安全風險。

陳綺玲指,因熱帶氣旋可至大氣層對流層高度逾四萬呎,故隊員在執行任務時或會遇到氣流、結冰、冰雹等情況;如若出現機艙失壓,機師需在30至60秒內戴上氧氣罩及緊急下降,因此機師在參與任務前須接受相關訓練及考核。

無標題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