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明愛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79歲男病人從眼科病房轉送深切治療部期間,因未有開啟氧氣樽的氣閥,期間5分鐘沒有氧氣供應,情況急劇惡化後離世。被問到氧氣樽氣閥由誰負責開關,明愛醫院拒絕交代,只稱由運送團隊負責運送病人。至於今次事故責任誰屬,涉事的醫護是否要負責?明愛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就稱,在根源調查委員會、死因庭有調查結果前不會評論對錯:「我諗喺事件嘅ABC都未釐清嘅時候,我未必會喺呢個時間回應到你呢個提問。」

無標題
屈銘伸

聯網總監對事件感難過 再向家屬致歉

醫管局周四(30日)下午就該宗嚴重醫療事故見記者,局方及明愛醫院宣布成立根源調查委員會,深切治療部專家將檢視今次事故、流程及相關訓練,另已轉介死因庭跟進。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表示,對病人離世感到十分難過,已和病人家屬會面及解釋事件,並致以深切慰問及再次致歉。

無標題
羅振邦

該名79歲男病人在周一(27日)安排到明愛醫院,進行白內障手術,但自身慢性疾病不理想,遂先入院強化控制。他在30年前曾作胃潰瘍胃手術 ,另曾作小腸氣手術,並曾因為腸阻塞而入院治療。院方指病人稱在入院前已「作悶、作嘔」現象,入院時清潔及情況穩定,但在凌晨3點肚痛,獲處方紓緩治療藥物。

醫生在周二(28日)早上9點巡房,發現病人不太清醒,及血壓下降、肺部氧氣功能的飽和度只得88%,遂為其補充氧氣,飽和度及後回升至95%。現時病房內的氧氣供應會由氧氣缸儲存的氧氣,輸送到病房內病床附近的固定氧氣輸送出口。

曾作插喉治療 發現含嘔吐物

院方其後安排多名專科醫生會診,了解病人是否有併發症,至周二早上11點發現病人神智不清,血壓處於不理想水平,遂安排轉到深切治療部。病人在11點10分被送離8樓的眼科病房,轉到5樓的深切治療部,期間發現血氧飽和度下降,醫護隨即加大氧氣儲存瓶的流量。

病人在11點15分被送抵深切治療部,醫護在轉用病床附近的固定氧氣輸送出口時,才發現未有開啟氧氣樽的氣閥,在11點17分發現病人的心率不正常,心肺功能更失效,經一輪搶救至12點50分證實死亡。此外,醫護曾為病人作插喉治療,發現其有很多嘔吐物,並含有異味,血液中有胃道細菌。

無標題

已提示醫護須適當運用氧氣樽 將添置智能氧氣樽

在見記者期間,瑪嘉烈醫院及仁濟醫院深切治療部主管蘇栩頎甦即席簡介氧氣樽的運作,包括醫護會確保氧氣樽氣量超過四份三,氧氣樽另設有開關掣及可調較流量,「聽到個氧氣出會有聲」。

九龍西醫院聯網服務總監(質素及安全)張偉文稱,明愛醫院十分重視今次事件,已立刻執行改善措施。院方表示,已提示需使用氧氣樽的醫護須適當運用,並向部門主管示範如何使用。現時病房內有一張使用氧氣樽的提示卡,之後會增加至每一樽的氧氣樽上。

另外,醫管局表示,因應事故將添置優化後的智能氧氣樽。不過,張偉文及後表示,局方在事故前已作決定:「喺呢單事之前已經決定,同討論咗。」

無標題

記者連番追問責任誰屬 院方一一拒評

在問答環節中,多名記者關注今次事故責任誰屬,及由誰負責或檢查氧氣儲存瓶的開關,但院方只稱在有調查結果前不評論對錯,又稱由整個團隊負責運送。

港台記者問由誰負責開關氧氣儲存瓶,及涉事醫護的情況,包括是否已停職,張偉文只稱是由團隊運送危急病人,「會係團隊合作精神嚟嘅」。TVB記者及後追問,由誰負責檢查氧氣儲存瓶,蘇栩頎只重複稱,是由整個運送團隊的醫護負責,並有工作清單。

商台則問到病人的死因,及開關氧氣儲存瓶的責任誰屬,是否需要負責任、人為疏忽,和是否有人需要停職。屈銘伸就稱:「你話無氧氣輸送係咪好關鍵性嘅原因?氧氣係種補貼,唔係個生命維繫嘅唯一舉措。」他表示,事故調查委員會及死因庭會檢視事件流程,認為目前資料不足難以作定論:「事件暫時有好多嘅資料都未可以到手,要到嗰陣時先可以釐清到啲事件嘅來龍去脈。」

無標題

涉事醫護年資逾10年 事故後如常上班

Now新聞記者再問,運送團隊處理步驟的情況為何,及涉事醫護現時的情況,是否已被停職。屈銘伸重複稱,在根源調查委員會及死因庭釐清來龍去脈前:「我哋現階段就唔會確立一啲事件嘅對與錯住。」他表示如發現醫護有偏差行為,會按人事程序跟進:「我哋有同事放緊假,亦都有同事係返緊工。」

在記者多番追問下,院方始交代稱,運送團隊包括1名眼科醫生、2名資深護士,3人工作年資均逾10年,目前如常上班及休假,未有人被強制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