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師延續《年少日記》 在社區關注學童健康
文/Iris Wong
攝/華嘉昌
近日電影《年少日記》引起大眾關注學童自殺和原生家庭問題,英國註冊的藝術治療師梁靜韻(Gigi)和拍檔香港紀錄片導演黃肇邦(阿邦)在他們共同創立的文化空間「Not a Gallery」,開展了一個名為《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的學生情緒支援計劃作回應。
她形容《年少日記》彷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把大家藏在內心多年的鬱結都挖了出來,卻缺乏抒發感受的渠道。計劃由二人自資策劃,希望能用藝術創造一個空間,讓大家都可以「將啲唔開心拎出黎講」,從而幫助學生找出自己情緒的原因,早點找到方法紓解內心的鬱結,也裝備他們面對日後在人生路上更多的挑戰。有關計劃透過展覽及個案跟進兩個部份,令公眾更了解學童情緒問題及支援有需要的學生。
英國註冊的藝術治療師梁靜韻(GIGI)為幫助學童處理情緒問題,開展了一個名為《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的學生情緒支援計劃。
在社區以藝術推廣精神健康
《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學生情緒支援計劃由Gigi及阿邦發起,並得到其他藝術治療師的支持。支援計劃的基地,是座落於灣仔集成中心的「SINCE Concept Store」。「SINCE Concept Store」是Gigi和阿邦合作經營的店舖,這個有趣的空間似是精品店,又似是畫室,他們不但售賣一些與精神健康相關的產品,如書藉、日記簿、冥想用具等,也在店內的藝術空間「Not a Gallery」舉辦展覽和不同活動如Art Jam。店舖內更設有治療室,就是她平時接見個案,進行藝術心理治療的地方。
GIGI和阿邦合作經營的店舖「SINCE CONCEPT STORE」售賣的都是和精神健康相關的產品
專業的精神治療服務,總是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感覺。Gigi就希望在社區中建立一個不需要預約也能求助的空間。她說:「我哋永遠都唔會喺街見到臨床心理學家,或者精神科醫生嘅水牌,通常都要去某幢商業大廈、或者上網search先會搵到。我哋好想做到嘅,係一個社區嘅Intervention⋯⋯只要你營業時間內入嚟就得㗎喇。我哋啲同事係好well-trained去同人傾偈,搵你嘅需要、介紹產品俾你。」
她的服務對象廣泛,有來自破碎家庭的小朋友、獨力照顧小孩的母親、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也有不懂處理朋輩關係的學生等。其中近半皆為基層市民,他們都是以優惠的價錢接受治療。
那誰才可以享受優惠價格?Gigi坦白,她們實行誠實機制,不會查入息,因為她希望照顧一些未必需要靠綜緩度日、卻負擔不起市價的人。她說:「相信香港人都會互相幫助嘅⋯⋯但當然,俾到正價都歡迎你俾正價,因為都係support緊一班人用六折的價錢見therapist。」
藝術有助了解和表達情緒
香港人可能對藝術治療比較陌生,Gigi就指出藝術治療對比傳統透過言語的心理治療,優勝之處在「好玩」。她認為我們自小都接受了好多有關於言語的訓練,阻礙我們自如地表達自己,藝術是可以暫緩這個保護機制,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會把一些重要的感受「唔小心表達咗出嚟」。此外,也能幫助我們用更具象的方法、或不同的角度去探討自己的精神狀態。她說:「 因為細個嘅時候,尤其是對小學生或者中學生嚟講,認知自己感受嘅詞彙唔多,淨係識『唔開心』三個字⋯⋯而藝術就可以比佢哋有好多唔同嘅方式去形容、感受自己嘅唔開心,呢個先係最重要。」她解釋,例如很多人都認為黑色是代表不快樂,但其實還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材質去表達,例如黑色的紙、泥膠、還是塑膠彩會比較貼切?
如果是立體的話,這個黑色是甚麼形狀?有幾大、幾闊、幾高、甚至幾深?Gigi分享,曾接觸一個個案,一直都很不快樂卻找不到原因,為了表達自己的不快樂,她在治療室用黑色塑膠彩油滿了整個前臂。原來她所感受的「唔開心」,就是如這般包裹着她全身。雖然不同的情緒支援都強調幫助人梳理情緒,但Gigi指出,要好好處理情緒,認識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及後才能夠開始梳理和嘗試解決問題。藝術治療起了關鍵的作用,透過運用不同層次的藝術界入精神健康的方法,幫助大眾找到情緒的根源。就如「SINCE Concept Store」門外的字句:「Everything comes for a reason」,表達的正是她這個信念。
藝術治療可以透過運用不同工具,讓求助者以不同的形式去形容自己的「唔開心」。
卡片上留下心事
學生情緒支援計劃其中一個重要部份就是展覽,計劃啟動至今已一個多月,已收集並展出了百餘張來自大人和學生,寫滿心聲的卡片。展覽的一面牆佈滿以彩色卡套裝起的卡片,內裏藏著學生的心聲;另一面牆的卡片則沒有彩色卡套,展示著大人寫的卡片,他們分享自己兒時的困難及面對的方法。這兩面牆就如兩個世代的人在隔空對話,她說:「呢個分享嘅平台係,學生睇完之後可以唔同意班大人,係完全Okay㗎,但我哋可以攞出黎講。」展覽內也有空白的草紙,來參觀展覽的大人和學生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故事,繼續豐富這個展覽。透過收集卡片,Gigi除了鼓勵學生訴說自己正面對的困難,也鼓勵大人分享自己童年時遇過的困難和解決方法。「大家都唔想見到學生(自殺)嘅數字攀升得咁犀利、大家都好想做啲嘢、又唔知做啲咩好嘅時候,okay!咁黎寫張卡囉!」透過兩代人留下的卡片,不但學童和大人可以互相了解交流;我們也可以重新反思自己的情緒問題,或反思自己情緒問題的根源。
卡片上寫着種種不同的心事,那麼現今學童主要的壓力來源是什麼? Gigi認為香港的高壓環境、學業壓力、複雜的家庭結構、流行使用社交媒體的文化等,都可能是現今世代的學生不快樂的原因,然而她卻認為自己處理的個案有限,難以下定論,所以把問題交還給來展覽的大家,希望大家能一起找出答案。
計劃除展覽外,已接獲20多名學生的求助。Gigi會為來求助的學生提供三節自由定價的治療,在治療中,她會嘗試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狀態由來,並教導學生如何透過日常護理,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以面對未來更多的困難。《年少日記》中的鄭有傑希望寫日記來改善語文能力,升讀大學;現實中, Gigi則建議以寫日記作為日常的情緒護理方法。她大力推薦學生培養寫日記的習慣,她指出寫日記是對學生來說門鑑最低、最簡單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更提到自己的童年是「寫日記、書寫呢件事救咗我。」Gigi 透露,至今都仍有寫日記的習慣,她認為沒有一本小說會比自己的日記更好看,因為你就是對你來說最好的讀者、亦是最好的作者。
子女人生由子女負責
Gigi服務的對象中有三至五成都是學生,《年少日記》中鄭有傑因為受不了學業及家庭壓力而輕生,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又可以如何幫助學童面對情緒問題呢?Gigi以自己作為例子,她回想小時候,她認為父親對最好自己的教育,就是給予她很大的自由度,讓她自由決定想做的事、但亦因此學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少家長都非常緊張小朋友的成長,尤其是學業成績,但Gigi回想自己小時候其實並不出色:「我細個喺學校係透明人,連小學三年班都讀唔掂要repeat。」雖然小時候並不「標青」,但Gigi卻笑說:「我而家都okay 呀!」她的故事或能家長反思,在催谷的同時,也要懂得鬆手。「 要俾返啲學生知道,呢個生命係佢自己嘅,要佢自己負責任,咁就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