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作者,为电吉他的电路图

2021年7月,为了庆祝小结的一岁生日,也为了认识更多的结绳伙伴,我们组织了“结绳故事绘”的分享活动,邀请大家以绳、结、解的线索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与行动。其中,第一篇是编辑们的抛砖引玉,从第二篇开始集结了大家的故事。感谢朋友们同我们讲述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坚守与改变,也欢迎大家继续参与我们的长期活动,投稿“结绳故事绘”活动至:

tyingknots2020@tyingknots2020gmail-com

活动内容:欢迎以绳、结、解的线索表达分享你的生活、思考与行动,我们将编辑整合大家的创作并发布于后续推文。

创作体裁:分享内容不拘体裁,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任意形式或多形式结合。

篇幅要求:作为集体创作,篇幅最好不要太长,如文字内容,宜在500字以下。让我们继续相伴——保持联系、多多交流。

電線的社會隱喻:一個電吉他製琴師的田野隨想 

劉益誠

電線是一種很奇妙的線材,它既傳遞內部的訊號,也阻隔外部的雜訊,使得一個封閉的電路系統可以運作。
照片是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的電吉他電路。白色跟紅色的電線,是傳遞電子訊號的訊號線;而把電路系統封閉起來的就是黑色的接地線。撥動琴弦會擾動拾音器線圈磁場,所產生的微弱電訊,就透過白色跟紅色的電線傳遞到控制音量還有音色的旋鈕,然後再傳遞到擴大機。而黑色的電線則是把所有電子元件串連接地,形成封閉迴路。如果有任何一個金屬零件(琴橋或者電位器)沒有接地,就會造成開放電路,輕則電吉他無法發出聲音;重則會接收到廣播電台的訊號,然後你就會在音箱中聽到廣播電台的聲音。傳遞訊息又隔絕訊息的電線特性,可能跟社會有點像。我們透過網絡跟其他的人聯繫、溝通、傳遞訊息;另一方面我們又透過網絡隔絕外面不熟悉、不需要的雜訊。看似開放的溝通,其實也被看不到的接地線與世隔絕。偶爾不小心打開封閉系統接觸外面的訊息,也許我們會對封閉系統以外的聲音感到興奮,但馬上又會苦惱於封閉系統的無法運作,並且想退回封閉世界。

再怎麼興奮,恐怕沒有吉他手希望自己的電吉他變成收音機,我們對待異文化雜訊的態度,很可能也是如此。

琥珀丝线

麦勒尔

我平日不戴哈吉布(注1),鲜少礼拜
但从不吃猪肉,会念清真言与作证言,游坟前不忘洗大净
身份证上印着某个符号,被人看作典型的“伪回”

左手腕上缠绕着一条金血珀
它原先由一根红色尼龙线串珠,赤橙色颗粒轻盈透亮温润
六年前在一个穆斯林古村的田野中,马锅头后代亲眷售赠此物于我
时至今日,贴近的肌肤和血管时时被映照着它沁人的光泽

我曾囿于文学的摇椅,沉湎于摄人心魄的诗性语词
两耳不闻窗外事
直到去往云南那片土地,几次田野经历之后
触碰到民族、宗教、边境及社会生活的褶皱,甚至毒品与艾滋病的相关议题
直到
爱情被年纪或民族身份所质疑与操纵
与嬉皮青年和性少数群体相谈甚欢
对某些打着公益幌子制造盈利商品的公司机构大跌眼镜
直到
在长辈的葬礼中深入伊斯兰教仪式,在邦木达(注2)时刻拨动饱满沉重的泰斯比哈(注3)
从热搜上得知一位故人在七月的一场意外中丧生,与当今互联网的语言暴力博弈
这些与社会情状、事件的深切联结,令我开始思考——
民族认同、宗教信仰、集体记忆、边界、风险社会、性别形塑、消费主义、个体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它们被无形的绳索穿引,如同这琥珀手链上的每一珠
独立又关联

去年年底,纤细的尼龙红线终于在时间的挤压下彻底磨损断裂
只好换一根透明水晶弹力丝线,把散落的琥珀颗粒重新串起。就像——
我正策划着
如何对自己进行一次人生的洗牌
以人类学为矛,以文学为盾
在这学术正日渐显现为权贵的拥趸的当下
能够有一个实现多元探讨的空间
去追寻真实,追寻美

*此处文不配图,是为尝试以居伊·德波的思想精神为参照,减少图像的主导作用,对抗视觉制度和媒体景观技术,让文字本身传达出它内在的声音。

注1:Hijab,穆斯林妇女用来遮盖头发、耳朵和脖子的头巾,不同于其他伊斯兰地区需遮盖全脸全身的面纱。
注2:波斯语音译,意为辰礼。
注3:Tasbih,赞珠,穆斯林赞主赞圣时用以计数的珠串,常以宝石、玛瑙、琥珀、象牙等精制而成。

保命与索命

小b

小时候和祖辈同住。从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就是很虚弱的样子,腿脚不利索,反应慢好几拍,看电视时如雕塑,衣服被茶渍、油渍沾满。家里人并不同情,反而嫌弃他,因为他们说,他很自私,年轻时飞扬跋扈,现在这样是活该。

愈渐年老的爷爷迷上了“保健品”。夏天的时候,只穿着一件破旧背心的他,胸口挂着一块老大的“金牌”——大概是所谓保命符吧。每次他从沙发上起身,都要经历一阵挣扎,头伸向前,胳膊撑住扶手,反复用力。而他胸口的那块“金牌”,被长长的绳子提溜着来回晃动。“金牌”的重量让埋在褶皱里的绳子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痕迹,但不明显,因为他的皮肤,早已斑驳。

后来,爷爷起身一头栽倒,就此瘫痪在床,历经两年去世,期间,“金牌”未曾离身,安静贴在胸口。这块被他视作珍宝,但为家人所诟病的“金牌”,最终没有保住他的命。

他死后,家人甚少提及。而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起那块“金牌”在他脖子上来回摇摆的场景,那看似温柔的绳如地府无常的锁链,将一具羸弱的躯体死死勒住,并最终将他放倒。

然而,在很久之后,我意外发现,这个曾让全家都唾弃的“保命金牌”,被那柔软的绳子牵着,静静地躺在奶奶床头的抽屉里。

最新文章(持续更新)

  1. 作为肺的鄱阳湖:病毒、洪水、江湖关系与省际结构

  2. 足夠的貧乏,才有足夠的誇張

  3. 书讯 | 英文人类学新著 | 2022年3-4月

  4. 书单 | 农政与食物研究

  5. 温故 | 诺姆·乔姆斯基评论阿富汗

  6. 聚光灯下的阴影:来自一所民办国际高中的观察

  7. 暴力人类学 | 枪支是否拥有改变人类的力量?

  8. 农耕国家是作茧自缚吗?

  9. 结绳故事绘(3)


欢迎通过多种方式与我们保持联系

独立网站:tyingknots.net

微信公众号 ID:tying_knots

【倾情推荐】订阅 newsletter

成为小结的微信好友:tyingknots2020

我们来信、投稿与合作的联系地址是:tyingknots202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