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步与穿梭时,我们在做什么 

主持人Grace | 提到散步与穿梭,这个大家在香港经常会切身经历的话题,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某些画面:时间加快流动、人群汇聚成流,分成数十股往不同的方向行进。高峰期时,站在港铁的出站口驻足一分钟,人流从身边快速穿过,时空碰撞出一种特有的金属质感。这也是资本高效运作下各个大城市的生态。
人的时间被买下,被要求快速触达有形或无形的不同地点。如果城市中不合时宜地出现了一个散步者或是闲逛者,即使Ta是无意的,却也显然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散步时,在有限的时间中,空间可以被无限放大,充斥散步者的全部感官,这样的散步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那么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散步或者穿梭的体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不追求特定形式,可以直接补充。

東霓 | 虽然我不是中大沙田校区的学生,是深圳校区的,但我其实已经在这两个校区之间穿梭了很多次。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就在深圳住,来香港旁听,这种穿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时间成本很高,单程耗费两小时的事情。我来这里要搭校巴先下后上,再搭地铁到石桥附近的一个地铁站,换了几次线之后到福田口岸过关,然后再过来再坐校巴上去山上。这是我日常的穿梭的路径。
谈到我的感受,我为了不浪费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一般都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在我手中做的事情上面,可能会利用这个时间刷手机或者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穿梭是线性的,两点一线。虽然中间会有很多曲折,但我一般都会把最少的精力放在周遭的环节上面,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在我手上做的事情上。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更加穿梭而不是散步的体验,我每次都会选最短的一条路径,把精力都放在手头上的事,而不是周遭。我觉得这是一种感官上的体验,就是错位,可能我的肉身是在穿梭,但我的精神世界不一定跟周遭环节有什么大的关系,会专注于自己看的事情。

雪人 | 我比较经常散步,对于我来说,虽然周遭的情况复杂,但因为我在很多时候都会在听东西,比如听播客,就也会觉得像东霓说的,我跟周遭的全部对比下来,可能身边的人都是在穿梭,但是我像是在散步。

Ivy | 散步不一定是个人的,我觉得也可以是两个人的。我之前跟我同学在新亚书院绕路走,边走边聊到12点多。它算是散步,但不一定说一定要是身体上的走,可以是两个人之间思维的散步,当然也是全程灌注在Ta说话人的身上,而不是周围的景色。

西柚 | 第一次来中大的时候我觉得中大特别大,大概到大一结束的时候,我就突然觉得中大很小。我刚到的时候觉得中大好漂亮,从山下走到山中的景物有很多,而现在我也逐渐了解一些近路,会选择一些shortcut(更倾向于穿梭)。有时候我回内地呆了一段时间再回来,我就会比较开心地走中大的路,或者有的朋友拍毕业照,陪新朋友一起走路,我就会走到一个地方并想到以前在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情,听到过什么这里的鬼故事,我觉得我这种状态比较接近于散步。
如果是校外的话,其实我是一个相对宅的人,除了偶尔去吃饭不会出去太多。如果我心情比较愉快,就会注意到周遭环境的变化,那种状态比较接近于散步。但比如说我要去实习,我就觉得我只是需要到达那个地方,恨不得有传送带直接把我带过去。这就是我觉得穿梭和散步的区别。

企鹅 | 我认同西柚说的很多点,尤其是如何区分散步和穿梭。西柚可能尽管脚步在穿梭,在线性的一段路程中迁移,但精神集中在某个地方,但我跟他不太相同,对我来说,当我的精神专注或是关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时候,我更可能处于穿梭的状态。比如我是个不太认路的人,当我想去一个新的目的地,我就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可能的路线上,或者是我现在到了哪里,我应该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或者是当我有一个非常强的目的,在这种时候,哪怕我走在一条我非常熟悉的路上,我脑子里可能都是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到这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第一步要干什么,我现在能为他准备什么。我觉得这种状态下可能从外部看来,我的步速会跟散步比更快。最重要的是,我的精神非常集中,非常紧绷,而散步在我生活中一般都是在一个精神不是很集中,非常轻松的状态下才会出现的。
为什么我刚才提到自己不是很认路这件事呢,因为一般情况下我进入散步的状态需要两种情况。一个是我对脚下的路非常熟悉,今天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思维开始发散,我就不自主地关注身边的人,比如说路人在干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像大埔那边下面天桥有很多扎气球的人,油尖旺那边有很多他的气球会做成不一样的,街头可能会有busking等等,有些人可能唱歌很厉害。

另一种情况,比如我今天本来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地,想快点到达,但由于我自己迷路,我可能会错过那个时间,没办法,我就摆烂了,这个时候脚步突然就会放慢下来,突然就进入到了一种散步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从很紧张要去做一件事情,到被动摆烂,在轻松下来的时候,有的时候收获会更多一点。因为不光是自己整个状态的变化,也是一个从穿梭到散步的状态的切换,也是精神上的转换,会让我觉得发现很多新东西。比如圣诞节的时候,我跟朋友赶着去看圣诞树,但错过了开放的时间,干脆就漫无目的地走,看到了搭帐篷的,坐在草坪上野餐喝酒的人。到了整点之后,大家突然开始互相大喊圣诞快乐,生日快乐,会让自己觉得在自己的生活节奏之外,还有很多别的感受。

  2  谁在穿梭与散步,谁能够穿梭与散步 

主持人Grace | 刚才注意到大家提出在比较陌生的环境和比较熟悉的环境下,自己对于穿梭和散步是界定是有不同的,比如在一个特别熟的环境下,就不会再去特意观察了,但是到企鹅所说的,可能到最熟悉的环境下才会去放松下来去观察。
前面几位同学也说了,是你所在的穿梭或者是散步的这种物理状态无关,是与自己的心情更有关系。想听大家对于穿梭和散步这种转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话梅 | 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上个学期的时候之琪来中大,跟她一起去做了一次CU tour,我觉得那次是对我来说非常散步的体验。
我会觉得当我感知到我在散步的时候,我会被动地沉浸在整个外界的环境里面。我们在一起散步的时候会聊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当我们走到崇基那一片我也不太熟的地方,大家在聊一些我很感兴趣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就会时不时有人突然冒出来一句,这里有条狗,瀑布好漂亮,这里有叶子,叶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我会觉得当我精神上全然放松,非常放松地去进行一次散步,甚至精神上是高度集中于那个话题,心情放松在散步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整个外界环境中,但在穿梭的时候,我是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的,就像我在地铁上我没有耳机,就像要死了一样,可是在散步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到外界的环境中,不管我想不想要。我觉得这是散步非常令我放松的一点。

Wuchuhui | 我觉得什么样的人能够漫步,什么样的人只能选择穿梭会受到大结构的影响。举一些比较普遍的例子,比如跨境学童,跨境劳工,他们要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往返。大概率上,因为有一个上下班和上下学的时间大结构在这里,所以他们很可能只选择一个最高效率的运动方式。但是如果像游客或者有更多休闲时间可以支配的人的话,他们可能就会选择在更多地方停下。

我之前是在做国际教育的研究,发现同一个校园里的一些学生要交换去另一个学校,比如去英国交换,有些家境更好的同学就可能会先在欧洲玩一圈,再去英国学校上学。但对于机票钱需要卡得很紧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只能直接直飞到英国那个学校。当然也像刚才各位说的,大家还是有很多别的可能,比如虽然你是跨境学童,但是你可以选择在身体在进行这种重复劳动时,听方可成老师的播客。

Shye | 我非常同意你刚才说的,其实有的时候穿梭和散步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可能是心态上的一种变化,也是客观环境造就的。
然后像你说的更大结构上,其实也是我们被环境塑造的一个结果,有一种说法说如果你的心态好,你看周围的环境都会变得不一样,很多时候是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心境。

雪人 | 香港的环境有一种迫使你快速穿梭的感觉。我自己不觉得,但是之前寒假的时候爸妈过来,他们就说香港地铁的自动扶梯特别快,大家走路也都特别快,我可能走着走着发现他们不见了,但我已经融入在了这里面,如果你走这么快的话,你可能会一直被人“唔该”“唔该”这样子。
还有像红绿灯铃声,也是像在催你快点走的感觉。上个礼拜我去京都,我发现那里红绿灯的铃声就不一样,没有很急迫地催你快点走的感觉,而香港的铃声还挺intentional。


Wuchuhui | 不同的环境其实也有区别。我们今天刚刚去了重庆大厦,是在读了重庆大厦那本书之后抱着轻松猎奇的态度去那里转了一圈。我们在那里慢慢悠悠地从顶层然后一层层慢慢走下来,去看那些印度的商店,但感觉里面卖手机或者卖其他东西的商贩就会比较匆忙。重庆大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他们全球化的一个交易点,我觉得我们就是因为因为不需要这样子,所以就慢悠悠地逛了一下,那个时候我们变成了“有闲阶级”。

Ivy | 其实大家刚才说的更多的是你需要去做一个什么东西,所以必须要追求效率,所以是效率区分开了散步跟穿梭。但我自己来说,即使是我在做一件很有效益的事情,比如说要去赶火车,按时间去什么地方,但如果是我的朋友陪我一起去,我仍然会倾向这是一个散步。不管我们是不是在赶路,说很多话或是不说话,即我仍然会觉得那是一个散步。比如说之前我跟同学在快四点的时候从学校去深圳,虽然走的比较快,但还是可以一路聊天。可能是这种聊天,有陪伴的感觉让我觉得它比较像散步。

企鹅 | 刚才你讲跟他人一起出去会更容易进入散步的状态,但我觉得可能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迷不迷路。我不知道大家迷路的程度都是什么样,但是我真的是一个相当容易迷路的人,有次在中大一天迷路走了三万步。对我来说,我觉得我跟我的朋友对比下,感觉就是认路的人会获得优先散步权。他们总是能更早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好像只用10%的精力在认路这件事情,但我要用80%的精力。

比如说前两天和我一个朋友去花墟,当有一个很会认路的人在,我跟他聊起天来就不用一站一站地看着地铁,看那个点是闪到了哪里。这种时候我的精神就会轻松下来,不再去关注路之外的事情,才能进入到一个散步的状态。

我觉得认路可能是一个人的天分,我不知道对我来说我什么时候能改变这件事情,但目前我的办法就是当我去一个非常陌生或者比较复杂的地方的时候,找一个认路的朋友一起去,既能让自己安心,也能让行路的过程稍微有趣一点。我觉得结伴来走的话,确实是更有可能进入到散步的状态。

東霓 | 我想到导航这种技术。像我在很小,还没有导航的的时候,我的认路方式就是我妈妈教我。比如你去到这里看到旁边有一个什么店,你就右转,然后再看到一个什么店,再左转,它是以这样的一种身边的这种景物作为地标,去划分每一个要去走岔路的点。
但是现在如果我拿着导航,我打开高德地图,告诉它我要去到这个点,它就会自动语音播报,我就完全不用在乎说这到底周围有什么东西,直接跟随他的语音导航,走到这个地方。

我觉得会不会这种技术的一种进步,会让我们走路的心态上或者说对于周遭附近的认识会有一些变化。

Shye | 我很有共鸣,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会认路的人,我会借助导航技术,但又不是很相信技术。因为之前我完全跟着导航,就会被引到一面墙,还让我穿过去。所以我就每次自己看地图走,但是因为看地图又需要结合周围的环境,你有时候走着走着你会觉得前面路越来越窄了,或者是你觉得大家都往这边走,为什么你要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我感觉反而在认路的时候我可以散起步来,我可以更多地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好像技术变成了我认路的手段,但同时我又能够不摒弃掉环境带给我的一些感官上的享受。

Ivy | 因为我用地图任务的方法就是找地标,在地图开图层,看旁边哪对的上,然后就可以找到房子,有点像解密游戏了。所以对我来说也是蛮有趣的一个过程。

企鹅 | 我觉得我们完全不同,认路的人会觉得导航有时候束缚了自己,自己本身是可以自由看地标、分清东南西北的,但对我来说导航它再差也比我的方向感要好。

所以每当我打开导航,它跟我说你往前走1000米,再转弯,这1000米的路跟我自己走相比是更放松的,我会在这1000米里完全相信导航,看看附近有什么店,拍拍照什么的。对于一个完全不认路的人来说,导航能缓解我在路上行走的焦虑感。如果我们说精神的放松是散步里的必需品,让我们能够发散地观察身边的各种东西,我觉得导航反倒帮助我进入这种状态。

Wuchuhui | 说到技术对周围环境记忆和感知的影响,其实我觉得可能它会影响人问路的多少。就像之前广州很多报纸亭,听说报纸亭一个很大的职责就是给找不到路的人指路。但现在很多人有了地图可能就不会选择去问路,会少了很多social intereactions,但是也不说这是一定的好事还是坏事。

 3  自觉或非自觉地,穿过穿梭与散步的边界 

企鹅 | 你们觉得当我迷路想问路的时候,一般是在穿梭和散步里面哪种状态?

Wucuhui | 我觉得不一定要定义它,大家可能在穿梭和散步之间都有一个迷失的状态,不一定要把问路塞进某个状态。

企鹅 | 对,我觉得如果说我们觉得散步时更多的精力放在环境上,迷路的时候想找个人去问问路,对我来说,我会非常广泛地去看我身边所有的人他们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我在路上走,更容易被问路的时候,我是在散步的状态。
其实我在问其他人路的时候,是一个很仔细地观察过这个环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我会看一下哪个人比较面善,看起来会认路。更靠近散步的状态。虽然说可能你在迷路,很着急,但是好像你被迫停下来,做一个散步的人一样做的事情,还挺好笑的。

雪人 | 可能想要问路的人也在看哪些人看上去比较不像在穿梭的状态里,避免耽误对方的时间。像我有的时候虽然很着急赶路,但是还是会被人抓住问路,可能就是因为我看上去走的比较悠闲。

東霓 | 我一般如果要找人问路的话,可能不会找比较悠闲的人,因为我觉得他可能是游客。我会找看起来有自己的目的地,不抓着导航,并且又没有那么着急的人。我觉得一个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并且不用借助其他辅助技术的人更有可能认识我要去的地方。


Wuchuhui | 好像普遍意义上的穿梭是在城市里肉体的一种行动,由身体决定,节奏比较快。而散步的节奏比较慢。但是其实我写报名表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就是我们的肉体是不动的,但是我们的精神可以穿越去到其他的地方,跨越边界到其他的国家,这种精神上的环游能不能也算是一种穿梭。
我举一个港中深人可能体会比较深的例子:我们的校园在物质上其实是高度仿照本部建造的,到处都会挂着校徽,所以我们每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有时候觉得好像真的走进了一个香港,浸泡在本部教育的环境里面。我们的身体还在大陆,但精神已经到了香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一些大陆敏感话题后会突然哽住,我的精神就又穿梭回大陆,被这些东西给阻碍、强行切断。还有我们如果要上Google需要vpn,但它非常不稳定,如果我能连得上我可以travel around the world,但是如果一天它断掉了,我的精神体验就会被阻碍。所以我个人并不是觉得通勤或者肉体的移动才算是一种穿梭。

雪人 | 借助vpn好像可以在世界各地穿来穿去,我之前也是觉得穿梭相对于散步来说有点贬义的感觉,像在城市里的行尸走肉。但刚刚提出来的精神上在不同的地方网络上穿来穿去的感觉其实也很棒。

企鹅 | 这样的怎么可能相比之下精神可以散步?如果说有穿梭的话,就像那位同学说你有个非常稳定的VPN,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我们突然无端在想,如果VPN是我的精神穿梭或者散步的交通工具,跟现实的交通工具相比感觉有什么区别?会不会如果我乘坐一个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就会更容易觉得自己在穿梭的状态之中?像有些人出行的时候更喜欢坐慢慢的火车,看更多风景,想很多事情。对我来说,有几次坐的时候感觉当环境在我身边过的速度更慢的时候,我的脑子然后就更容易去想,针对事物作出反应。可能有时候穿梭和散步跟我们的步伐,速度也有关。

有人说香港不太容易散步,但我觉得其实深圳也是个很难散步的城市,它的城市规划把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的不是很开,又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总是给我一种即使我不在赶路,非机动车也会在后面赶着我,我时刻要提防被撞或者撞别人的情况发生。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进入精神或是物理上的散步的状态。

東霓 | 提到交通工具,我觉得地铁最接近我想象中的穿梭。它在地下,没什么风景可看,又是一个在时间上很精准的机器。我在坐地铁,特别是深圳新修的一条东部快线的时候,能听到巨大的那种呼啸的声音,好像要刺穿耳膜。我觉得这种呼啸就是一种穿梭的状态,甚至比坐飞机还要更明显一点。

Wuchuhui | 它那个声音也是一种感官上的符号,让你感觉自己在一个很快的速度上。就像高铁也会标时速多少,其实也是用一些符号告诉你在快速地运动。

话梅 | 我感觉我认知中的穿梭不是精神上的紧绷或是放松,更像是两个目的地之间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我有一次坐在香港巴士的二层第一排,漫无目的不知道我要去哪里,让我感觉精神非常舒适。然后穿过一个隧道,出去就是一个山,景色完全不一样,在那一刻我会感觉到穿梭。

我觉得坐地铁是一样的,我进入地下,比如从中大到中环,我上地铁的时候可能还在山里,下地铁就到了一个我非常陌生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地方,而且我会感觉坐地铁的时候有时人是从地下钻出来的,感觉整个环境就不一样了,这种环境的骤变就会给我带来一种穿梭的感觉。

Ivy |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通勤,可能因为它就是一种状态的改变,要在穿梭过程中迅速把自己从在家里面的状态切换成一个比如说工作状态或者学习的状态。这种剧烈的变化是散步没有的。即使你在散步中看到风景的变化,但你也不会觉得你的心态会有什么非常巨大的转变,但是穿梭会有。

SY | 提到地铁,我个人的经验是我好像喜欢荃湾线和观塘线多过东铁线一点,东铁线更新,类似于大陆的风格。在很明亮的地方,有非常清晰的电子显示屏,让我感觉我好像在大陆通勤,有一种迫使我穿梭的感觉。而两条比较老的地铁线路,会让我更直接地沉浸到它的氛围当中,还有那种特殊的金属味道,雪花一样的屏幕,是一种很特别的氛围。进到港铁里面,我有时候觉得像在散步,会更关注于地铁的陈设,那些人到底在干什么,而不是专注于在穿梭通行这件事情上。

雪人 | 我更喜欢东铁线地上可以开到天水围的部分,地下黑咕隆咚就有一种在穿梭的感觉,但在地上的时候,就更像坐巴士,会去看窗外五颜六色的房子,到不同的站点看窗外的风景,更加像散步更加松弛。

Wuchuhui | 光或者声音这些因素确实能够营造出来。我想到很多旅游巴士的观光线就是窗子开得很大,开的慢悠悠地带你在城市转一圈,但是相比其他巴士或者一些地铁线路,在目的性上却是高效的。

我想起重庆,广州一些地铁是专门修在地上的,就是为了让你在一个公认运行速度很快的工具上有观光和散步的体验。这可能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一个策略。

西柚 | 我很认同刚刚大家说的,交通工具和看到景色的不同会影响我们是处在穿梭还是散步的状态中。我分享一个我的经历:之前去参加一个三天完全隔绝外部环境的训练,那三天一直在爬山,每个人都要背3~4升的水和帐篷等装备,且完全没有手机,只是跟新认识的人在一起。然后其实我也不是很认路的人,但是他们当时把地图和指南针丢给了我,那一段对我来说,我觉得既像是穿梭就像是散步。因为如果说我突然间有一天醒来发现我空降在了一座山上,我只需要走下去就可以了,就算走了一天我也无所谓。但问题在于不是我一个人在走,我带了很多人,那个时候我不能说我是在散步。但我们队里唯一有训练经验的教练和有野营经验的同伴也没有指出我走错了,他们一直跟着我走,走到全是绿苔,没有人走过的林子里。后来我们到了一个院子的后墙前,我们所有人就去搬墙,非常的荒谬。还没有走完的时候我会觉得它像一种散步,但是我个人反思带来的会更希望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穿梭,因为我我还是有目的的,不能太乐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因为万一我走错了,完全预料不到前方是不是条要爬上去的河,是不是?这种事情还是蛮有意思的,会让你们有新的思考。

Ivy | 我之前试过在西北的大草原做地图,做罗盘,然后带着一队人去穿沙漠。带的还不只是同龄人,还有一些同行的小孩子之类的,我当时也是带错路,本来应该是有比较低的轻松就翻过去的沙丘,但我带他们走了一个特别高的沙土堆。对我来说,我觉得这可能不落在散步或者是穿梭的这两个光谱里面,它是一种有挑战性的运动或者是探险,因为你在做这些的时候需要去找路径,去思考,比如说走山路的时候,你要思考步子怎么走,走沙漠的时候你要思考怎么样才不会跟着沙一起滚下去。你需要去思考怎么应对的东西可能不太会归类到散步或者穿梭的这样的里面。 

基于我就自己要参加比较多运动,它就是一种需要及时去根据当前的状况反馈,调整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这是它的乐趣,挑战性所在。

SY | 我想到在香港行山。本来想让自己达到一个散步的状态,但是我发现我远离了现代社会的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的恐怖,非常紧张,反而不能像我在地铁这些我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上,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反而像在深水埗穿小巷,虽然看上去像穿梭,但是更能让我体会到一点散步的感觉,走很长很长。

雪人 | 行山是走很久然后才到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你走的时候不知道要走多久,身体上又很累,但是好像又不是说我的目的就是要马上达到目的地的那种穿梭的感觉跟穿梭或者散步又不太一样。

Shye | 行山还是有一些身体上的负担在,有的时候即使周围的环境非常美,但如果你有一个负担,你就很难去散步,但如果把身体上或是心理上的压力解开,很多环境都可以给我们散步的感觉。

企鹅 | 我突然想到我生活中的一条路线有点像一个对照实验,我经常会在比较晚的时候从大学图书馆走回宿舍,其实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灯很亮,没有什么楼梯的柏油马路,另一条是两边全是树和草,还有小瀑布的石阶路。

这两条路都是下坡并且路程也差不多,但我在走马路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找两三首歌,循环两三次,就简单地回到宿舍了。可能因为它两边的灯太亮了,光线也确实是对我有一些影响,我会更清醒。但在另一条路走的时候,它灯不怎么亮,看不太清楚,树,虫子和小青蛙什么的更多。更多的时候你会去看旁边的树,可能它是一棵细叶榕,然后它很大,旁边下了雨之后瀑布的声音会变大,在视觉上看的不是那么清楚的时候,可能我的耳朵在观察附近,我也没有那么不安。我觉得不是因为这条路真的很安全,只是说它不像平时白天工作的场所,也不是那么清晰,反倒可能让我能放松下来,处在一个更像散步的状态里。

这两条路我觉得很好的一个对照就是,路的起点都是我的宿舍,我可能要关机的这么一个状态,但是因为它环境的不同,我的心情就会相差非常多。

東霓 | 你刚刚提到在中大里面这种穿梭散步,让我想起来我在课上一个local的朋友是中大导赏团的成员,所以他对这里面其实很了解。
每次下课之后他都会跟我一起聊天,问我今天赶不赶时间,赶时间的话他就带我走最快的路,我觉得这其实有点像穿梭了,因为中大有很多高度不一样的建筑,可能就是坐电梯直达,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可能我进去的时候还在某一个山头,下去之后又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有点像作弊,是一个穿梭的感觉。
如果我说我今天挺有空的,他就会带我走石阶,我觉得那像是一个散步的状态,慢慢感受一步一步移步换景那种转换,而不是像电梯一样把你丢到一个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箱子里面,几声机器轰隆隆,你再打开这个门,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觉得这个就很像穿梭。

企鹅 | 除了他自己之外,可能环境也会有影响,一些在散步的人也会更容易在特定的地点聚集,可能穿梭的人们在中大走大路。我觉得差别相当大,你如果在大道那边走,两边是在干事的工友,在上课的同学,一些车,你会感觉大家的状态都比较紧张。但是如果你往下走到湖边的路,就可能有小朋友在用面包喂水鸟,可能有人在长椅上面看书。走这两条路的时候,即使你的起点和目的地都一样,这些环境却会吸引不同的人,这些人的状态其实也对可能你路过的时候的状态影响特别大。所以我觉得不光是环境,环境里面的人也会有影响。有些人觉得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有高楼大厦,光污染什么的,但也许我觉得其实是聚集了更多在穿梭或者是特别焦虑紧张的人,才会这样子。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也由不得我是想要穿梭还是漫步,也要看别人对我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Wuchuhui | 你说的这个感觉由环境或结构决定,有时候我也在想,可不可能就是像我的精神很寂寞,但是我可以自然选择环境去改变自己的心情,有某种特权。
就说你那个例子的话,如果他一直处于一个非常紧绷的精神状态,选择很多人走的那条路,他可能就会觉得比较放松。深圳校区其实也分上面是住宿区,下面是教学区,如果你觉得今天学习学得很累的话,你可以选择十五分钟从下面走到上面,也可以选择坐巴士,但是如果真的觉得想放松的话,你还是可以选择走路。

但是确实我觉得能选择环境是不一定能实现的,比如说有些人在一线城市上待久了可能就会想退居二三线城市,但还是有一定的经济积蓄。但是有些人就必须一直留在一二线城市,拿着每年每个月1万出头的薪水,房租交掉五六千,没有办法调理环境这个事。

虽然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在大事上面选择的权利,可是像从图书馆回宿舍走哪条路的这种细节上面是可以改变的,可能你每天会面临很多我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路程的选择,可能当你了解了,会根据那天的心情,你需要的状态做出一个选择,虽然不是大的选择,可是也可能会有好的影响。

Shye | 其实最初我们在讨论穿梭散步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是更倾向于二元划分。当我走在路上或者是当我身体在空间中移动的时候,可能更多是在两种状态中的一种。但是刚刚大家提到迷路的状态,探险的状态,我发现并不是说我身体在移动,我就一定在这两种状态其中的一种中,可以有非常多的状态,而且它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感受都不一样,可以很大地丰富我们的感受。

Wuchuhui | 我之前研究跨境学童,全球公民就一直想鼓励大家在不同文化或者不同地区穿梭。但是后来确实也有很多批判它的文献,说它是一个非常西方话语的东西,假定了每个人都有穿梭的能力。

Ivy | 你们知不知道台湾作家阿城给作家朱建新写序的时候说,在走进一个城市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走马路,但是你走马路就没有办法去了解那些小屋,深宅大院,而他认为他是不会去避开这些东西的。如果把它类比成刚才我说的文学上的穿梭和散步,它可能是态度的改变,或者是环境的改变。其实他赞扬的是朱建新不会去跳跃,因为跳跃往往就意味着回避,意味着逃避,意味着你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文学或者说这样的东西。他认为他不会去逃避这些,会去很仔细地挖掘这些东西。

如果拿一个小说做例子,比如一些狗血的剧情可能会用死亡或者不可治愈的重病来调和主角间的矛盾,通过这个捷径避免了深挖他们之间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撰稿 |  尹口  shyy

审核 |  Shine

编辑 | 张瀚予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围炉微信公众号(weilu_flame)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