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Yu Hui  難度:★★☆☆☆

  曾經和朋友談起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分別,這位算是專研歐陸哲學的博士生這樣說:「我覺得分析哲學把東西都講得清清楚楚,哲學的味道都全去掉了!但歐陸哲學都愛把東西講得玄一點,這樣讀起來才有哲學的味道!」另一次,和朋友談起存在主義哲學。他說:「我很喜歡卡繆的文章和小說,除了洞見處處,讀起來還很體驗到那種『存在感』。相反,分析哲學家的文章,同樣是講荒謬、講人的存在問題,卻講得一點也不『存在』,真諷刺。」

  這兩段話我一直記在心中。原因不是說出了甚麼大道理,簡單幾句話就點出了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差異,或是指出了哲學文章的楷模 ── 正正相反,我認為這些想法表現了一種對哲學的誤解。

  這篇文章無意加入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論爭,而我亦無力處理「哲學是甚麼」這大問題。我只想借這兩段話作切入點,談一下我眼中哲學的其中一個重要性質:嚴謹反省的態度。

很「存在」地說「存在」並不代表就是哲學

  為甚麼我們看一些寫得玄之又玄的「哲學」著作時,總是很容易被吸引?為甚麼我們看卡繆的《異鄉人》時,又會被男主角那種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好像總是覺得人生只是充滿着無聊的事之態度撼動?撇除我們其實是想背誦一大堆其實沒人懂的詞彙、在辯論時「拋書包」,或是想拿着《異鄉人》、在枱面放一杯咖啡、坐在誠品裝文青,我們會被這些作品(可能是小說,也可以是散文、電影甚至音樂)吸引,大概都因為我們被它們的某些地方感動。就我的經驗而言,很多時候,出現這種感動不外兩大原因。我們可能是情感上被這作品的內容打動,例如電影《鐵達尼號》描寫的那種浪漫愛情的極致,大概對愛情有過遐想的年輕男女都很難不為之動容。讓我姑且稱這種感動為「感性的感動」。除此以外,我還經常有種「知性的感動」:一部作品所揭示的理念、想法,撼動了我原有的世界觀,讓我對世界的認識加深了,甚至讓我重新認識世界。例如我在讀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的《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時,書中記述的幾位北韓人的故事,讓我知道極權政府對每個個體的生活監控深入到每個細節,與及個人在這極權政府下,身心所承受的無比壓力,令我久久不能自己。

  然而,縱然能做到感性和知性上的感動,一部作品仍未算是哲學作品 ── 哲學作品必須展示出作者嚴謹的反省。我認為,嚴謹的反省是哲學的必要條件之一。

嚴謹反省的表現

  那麼,為甚麼那些很能感動人的作品,未必會是好的哲學作品呢?要注意,我認為這些作品未必是好的「哲學」作品,不代表它們不是好的作品,例如一部小說可以很好看,但不代表這小說是好的哲學著作。荼毒室的很多文章都已經提過「哲學」的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一字的意思,但要講哲學的意義,最便利的方法還是從字義入手。這裡就不厭其煩多講一次。「φιλοσοφία」一字,英譯為「Philosophy」,由兩個希臘字:「φιλία」和「σοφία」組成。前者指「愛」(希臘文有多個被翻譯為「愛」的字,「φιλία」只是其中一個,詳細分別於此不贅),後者指「智慧」。所以,「Philosophy」可以被視為一種因為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產生的活動。柏拉圖說,哲學起源於對世界的好奇。這樣看來,哲學就是源自人面對這大千世界時產生的求真慾望,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我們仍希望能認識這世界多些,讓我們擺脫無知,把握智慧。

  既然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與追求,是希望把握「真」的活動,那麼哲學思考必然會產生出「嚴謹」這要求。面對大千世界,我們了解到自己的無知,我們渴望能真真正正認識這個世界多一點,以慰我們的心底裡求真的欲望。我們不單單是想從上帝那裡得到一點指導生活的啟示,不單單是想有一位智者能為我所有的問題提供答案;我們想真正了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想真正理解為甚麼一個答案是對的而其他是錯的。這種求真的欲望自然會引申出一種要求嚴謹反省的態度。

  如此態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現,但說到底,都是面對一個疑難時認真看待和反省要求。例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一個貫通全書的問題,而整部書亦陳構成一個對這問題的解答,一步一步分析、論證、提出結論,我認為是嚴謹反省的其中一種表現。還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作者把對宗教、理性、人生等不同的議題的不同立場具體化為小說的角色,在劇情的推進和角色的互動中互相碰撞。整部作品營造出一個對某些議題了解步步深化、不同立場互相詰問及各自修正的效果,我覺得亦可視為作者對議題嚴謹地反省的例子。又例如胡塞爾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不曾出版(甚至不打算出版)的手稿,記述了作者面對一個連他也不知道該怎樣陳述的疑難時,還會嚴謹和認真地看待的努力。我們從中看到作者嘗試用概念把握和固定自己的想法,用仔細的描述和論證演繹這概念。到最後,雖然很多時仍沒法為問題提出解答,但起碼是嚴謹地問問題。這無疑也是嚴謹反省的例子之一。

嚴謹地思考是對問題的尊重

  面對疑難,如果真的是想予以回答,我們自然會認真思索這個疑難應該如何提出,嘗試提煉一個或多個問題來,然後仔細地分析問題的意思,鉅細無遺地羅列我能想到的回答,逐一審視當中的優劣,把不合理或存有疑問的答案剔除,再來回往返地看看餘下的解答是否能自圓其說和充分回應最初的問題和疑難,謹慎選出恰當的回答。這個過程的意義,在於我們心底裡真的想回答問題。就算回答這個問題的動機是想安頓自己的人生 ── 例如人生的意義之類的問題 ── 我們也希望這個安頓是建基於堅實的理性基礎上,而不只是讓我們暫時釋懷的安慰劑。

  在每一個仔細的思考步驟中抱持最嚴謹的態度,目的就是要找出最「真」的答案。惟有以最嚴格、認真甚至戰戰兢兢的態度看待我們想要回答的回題和給予的答案,才稱得上是真正「愛」智慧。亦惟有以這種戒慎恐懼的態度看待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才稱得上是對哲學和自己的尊重。既然「嚴謹」的要求自然地從哲學之為哲學的意義所生,那麼無論是分析、歐陸或是東方哲學,無論是以文學、電影甚至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只要是背上了哲學之名,都一定要這樣嚴謹。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聲稱是哲學著作,儘管可能洞見處處,對人生有細膩的描述,或對某問題提出了驚人而且有意思的新洞見,但如果沒有嚴謹的思辯印證,沒有帶出作者對一個(或多個)問題的深化、反省和探討,大概不會是好的哲學作品。如果讀完一部「哲學」著作,我們有的是一種深深被打動的情緒,但回想起來卻說不出為甚麼這作品表達的觀點有意思,甚至連清晰地講出這作品的觀點是甚麼也做不到,這時候我們就要小心了。

嚴謹的反省與求真的心靈

  上文所講的嚴謹反省的態度,是哲學的重要性質;好的哲學著作,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能表現這種嚴謹的反省。當然,這不代表其他學科(例如物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不需要嚴謹反省,更不代表哲學(作為一個學科)就只是嚴謹反省。然而,要說明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和分別,涉及的議題太多,這篇短文無法逐一討論,只能在此留白。

  最後,容我以一個小補充作結。我一直強調,哲學不能只停留在某些情感觸動或是發現洞見,而必須進一步探問這些洞見指向的問題,並予以最嚴謹的思考。然而,這並不是說那些情感觸動或是發現洞見本身全無意義。更要留意的是,這些情感和洞見,對哲學也非全無意義。很多時候,只有我們從心底裡覺得某個哲學問題是重要的,並且從心底裡被這問題打動,我們才會真正受益於由之引發出來的思考和反省。常有人笑言,小朋友是最有哲學心靈的,因為他們總會保持着對未知東西的好奇,總是要問:「為甚麼?」成年人自以為學會的知識多了,反而容易掉失了這稚子之心。引用我老師的一句話:「We need to find a way to regain th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of a child without losing the intellectual powers of an adult.」海德格也說:「哲學作為一些與生命割離的理性構作是無力的;神秘主義作為非理性的體驗是盲目的。」嚴謹的思考是求真精神的自然要求,而求真精神亦源於我們的稚子之心 ── 對世界的好奇。哲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用嚴謹理性反省的力量,安撫每個人求真的心靈。

Yu Hui
無法容忍自己的平庸。興趣是了解比自己聰明的人想了些甚麼。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