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對胡塞爾的閱讀,作為一種批判性的閱讀,首階段的成果就是寫於1934年的《自我的超越性》,透過對胡塞爾超越論自我論(transcendental egology)的批判,發展出他意識的非自我論(non-egological conception of consciousness)式的理解,以一種有別於胡塞爾的非觀念論進路:先接受胡塞爾的現象學懸擱方法,再批判性地反對胡塞爾透過現象學還原操作所得出的超越論自我此一結論,進而區分出有具體內容的自我,和作為現象呈現之純粹場域的意識。

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沙特拯救了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中,「他我」(alter ego)在超越論層面的建構問題,亦即超越論獨我論(transcendental solipsism)問題。胡塞爾透過超越論現象學從事還原操作,作用於世間的自我(mundane ego)後得出超越論層面的自我,得出一個既內在於意識流之中,又同時具備個體性的超越論層面自我。

而若然這個自我作為超越論主體,是所有殊別存在者的意義的絕對建構性來源,那他者作為另一個超越論自我也是被我所建構,則自我作為主體,如何能夠同時又是另一個超越論自我的被建構對象呢?故沙特把具體自我與純粹意識區分,一方面透過非觀念論進路保留了意識作為一地存在者意義之建構性來源的可能,又避免了超越論獨我論的困難,可以理解為是《存在與虛無》的預備工作。

由以上可見沙特處理《存在與虛無》課題框格上,的確承襲自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又對其理論成果作出批判性發展。那下一個問題則是《存在與虛無》如何是一部有關實存論的著作。

參考書目:

劉國英:《法國現象學的蹤跡 – 從沙特到德里達》,臺北:漫遊者文化,2018

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 Sarah Richmond.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