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按广东“早清(明)”的说法,我和Y老师打算周末飞回他老家参加祭扫活动。一个周末的往返飞行似乎有些太过匆匆,我们忽然聊到香港已经通关,不如顺便去一趟?正好朋友小葛目前在香港离岛南丫岛生活,可以去找她玩。

我的旅行范围一直还只限于内地,真不好意思说自己还有走遍世界的梦想。二十几岁时办的护照放到过期也没用上,曾经期待的日本蜜月行因为疫情变成了云南游(虽然也很好!),所以,去香港竟成了我的第一次关境之外的散步。

因为有种大家都去过香港的错觉,再加上只逗留了两天——虽然行程密度约等于四天(咦这么说我们早就“特种兵”了),所以本来没打算写下来。但是朋友说:“你会写游记的吧?期待!”忽然就被鼓励了。是啊,这么珍贵的第一次的记忆,为什么不好好记录呢。

三月的一个周五晚,我和Y老师下班后一路狂奔,上地铁,向机场。混在眼神疲惫的下班人中,我们好像怀揣着巨大的秘密,一次出行就可以改变日常无聊的秩序。

周六早起去Y老师家老宅。大家忙着给先人和神仙的牌位换祭品、烧纸。我和Y老师到处溜达,边搭把手,边说“广东笑话”。Y老师:“同事会不会奇怪你来广东祭扫要请假好几天?”我:“没办法,我们女人来广东要在祖庙前跪三天三夜才能进去。”

参加过几次的我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广东拜拜“三步走”:第一步,握住捆成卷的纸钱,对着祖先和神仙牌位三鞠躬;第二步,拿起祭品前的酒杯,把酒横洒在地上;第三步,放下纸钱,给空酒杯添酒。除了屋里,村门口的牌坊、村中的社稷坛处都要拜一拜,最后放响鞭炮。

祭祖完毕,接下来就要开始我的第一次广东清明行山扫墓。

南京还是料峭春风,广东已经要穿短袖。正是木棉花开的时候,村里人收集落下的红花放在地上晒干。

在老宅祭祖完毕,要在屋门口放一截甘蔗皮、一对蛋壳,我们都奇怪这是什么100分祈祷吗……

Y老师抱出南京婚礼才会出现的礼炮,吓了我一跳,仔细看上面还写着“祭祖礼炮”。实际上喷出来的除了没有喜字,其他彩色碎片也差不多。

清明行山开始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广东爬山。十来个亲戚在山野间走成了一条线,大家背着给先人的祭品,扛着锄头,有说有笑。两三个小孩从前跑到后,又从后跑到前。

每到一处坟地,男人们锄去杂草,女人们摆出祭品,我混在小孩那波,跟着吃了好多零嘴。软软糯糯的饼特别好吃,有一种本地独特的口味叫鸡映馅,有蛋黄和奶的味道,又很清淡。后来我在书里看到东南亚的咖椰酱与它发音近似,怀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山里野草丰茂,蕨类植物特别多,还遇见了正在休憩的牛群。最后一段路出乎意外地难走,周围人轻轻松松,我则被拉拽着跌跌撞撞终于上了山顶。回来后和四川朋友聊起,她说她们那儿也讲究风水,坟地错落有致分布在山间,初到平原地区时,见到前后左右整齐的坟地,深感震撼。

祭扫完最后一个先人,带来的祭品就可以直接吃了。Y老师妈妈为我们分烧鹅、烧肉,大家围绕着坟头坐下,边吃边聊,走了大半天的小朋友狼吞虎咽,真真一个坟头野餐。放完祭祖礼炮,地上留下彩色的碎片,在黄昏的阳光里亮晶晶地反着光。

清明祭祖行山完毕,和亲戚们一起吃完晚饭,我和Y老师又再次冲向火车站。我们要先坐到广州,再换乘到深圳北。抵达深圳北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两个人在火车站附近的旅店躺下。前一夜也是差不多这么晚才睡,而明晚将还是这么晚才睡。

周日上午,我们乘上了深圳北到西九龙的高铁。车上大半是带着些兴奋的年轻人,坐在我们前面的两位姑娘正在讨论要买点什么,右前方的大哥则在手机上搜索香港旅游攻略——路过的Y老师偷看了告诉我。

在此之前,我对香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香港,璀璨的明珠》,只记得说海洋公园很好玩,对了,那年家庭相簿里还有一张举着回归主题手抄报的我。后来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听粤语歌、看那些经典的香港电影(港剧倒是看得不多)和港台娱乐新闻,却并没有什么憧憬。直到这几年,才看到更多,也有了更多想象。

好吧,那就开始吧。

深圳北到西九龙只需要二十分钟,走了一会儿神就到了。提前办理了手机境外上网,跟随指引过关也非常简单。西九龙高铁站与柯士甸地铁站是连着的,一路有售卖八达通的自动贩售机、兑换港币的各个银行点。在柯士甸站看到尖沙咀、红磡这些名字时,还是有种奇妙的感觉。好些游客在地铁站彩色墙前拍照,我有些想拍但没好意思。

从红磡出地铁,上巴士,过海底隧道,你好港岛。目标是龙脊径,前一天Y老师朋友们刚来徒步过,照片里远眺的海湾风景耀眼明媚。周日天气有些阴沉,还好对徒步来说不太晒就足够舒服。

土地湾下车,出发!一起下车的都是从深圳来的登山人,正在标志牌前集体合影。“自己垃圾,自己带走”这个slogan不错——来自垃圾人的自觉。

龙脊径邻近市区,全程十公里左右,难度很低,所以一路上见到不少人:本地人、外地人、年轻人、老年人。刚走不远就感受到这条徒步道的成熟,道路的状况、路上的指引、山上巡逻救护的人(回来查了下,是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都非常友好。

刚开始有一段爬升,等到走在山脊上就很平坦,四周没有遮挡,风便格外得大。和Y老师边走边聊起香港的绿化覆盖与生态红线,其实一路公交上山时,就感受到了在密林环抱中建起高密度城市的矛盾与美妙。

只想对比一下我和Y老师互拍的结果……

到达打烂埕顶山制高点,这一段就是在如游龙般的山脊间穿行。风景很好,可惜天气阴沉拍不出来。龙脊径妙就妙在依山傍海、老幼皆宜(如果下雨的话前半程应该会有些泥泞),小龙的LOGO也非常可爱!

后半段下山更加轻松。即便在靠山的一面,风景也变化不断,有时是水泥大路,有时是环山土路,有时是下山石阶,让人一点都不觉疲倦。我们停下来坐在路边吃面包,看不同的人从眼前走过。

Y老师偷听到一旁的登山人说,周日这天是印度的洒红节,一个泼洒颜料庆祝春天的节日——所以我们沿路遇见了好些休假的印度人,当然其他国家的也有。大家都彼此让行,顺便打个招呼。

抵达终点!香港的徒步路径上都设有标距柱,每500米立一个,非常便利。因为龙脊径是港岛径(Hong Kong Trail)的最后一段,所以是以H开头。我们就这样从H85走到了H100。龙脊径的终点是大浪湾,下山沿路开始出现小卖部,店门口堆放着冲浪板。我们没有往海边去,决定坐巴士去不远处的石澳村休息。

到了石澳村才知道这里是《喜剧之王》的取景地,路边小店里贴着剧照和各种演员来此的照片。我们懒得去打卡,点了冻奶茶和冻柠茶,坐在路边发发呆。下午两点,店里还有不少吃简餐的人,电视上在播着赛马,骑行来的人把自行车停靠在店门口。

绕着石澳村走一圈,彩色的房子,很少的游人。村内公告栏上贴着各种公共信息,可以感受到社区的力量。街巷间有些闭店的咖啡店、手作店,不知道是不是未到旅游旺季的原因,又或是没经受住刚过去的三年。尽管天气阴沉,海滩边还是有不少人,冲淋设施看起来非常便利。

乘巴士离开石澳村时,我们特地坐在了二层最前面远眺。司机在狭窄的山道间率性穿梭,两车交汇时不留一点多余的空隙,如果对面车窗打开,绝对可以击掌。在这种速度下,我们俩竟然有些晕车。

下午三点,Y老师约了港理工的朋友见面。校门口的人行天桥被围上了铁丝网,校门对面张贴着“闪避求”广告,进校需要校内人士带领。在等朋友来的时间里,我们围观了校门口的海报栏。

Y老师朋友请我们在学校对面喝下午茶(其实吃的还是主食,笑),我才知道香港的作息时间比我们晚一两个小时,一两点吃午餐是常事,到了三点钟?当然是饮茶先!吃完逛校园,设计学院里有老安的摄影展,还有一些学生设计。最后大家在研究室里聊天,感到学术或是工作都充满未知的可能。

下午四点多,拜访港理工结束。和朋友小葛约在尖沙咀见面,天开始下起蒙蒙细雨,我与Y老师两个人步行出发。临近傍晚的城市人流稠密,我却莫名地有一种安全感。站在尖沙咀地铁站口等小葛,灯光虽然亮起却不敌乌云笼罩,后来才知道,对面是著名的重庆大厦。

在小葛的带领下闲逛,走过蛋形太空馆、半岛酒店、艺术中心,直到星光大道和维多利亚港。夜晚起了风与雾,对岸的灯光显得更加迷离,这里游客明显多了不少,小葛感慨,过去三年她见到的都是空无一人的海滨花园。我们围观了一会儿在维港钓鱼的人,又在哥哥的头像下见到了一束菊花。

原本想等待小葛的伴侣一起吃饭,可惜时候不早。因为还要赶时间坐去南丫岛的轮渡,我们仨便乘坐天星小轮,去对岸的IFC吃朋友经常光顾的添好运。这家添好运在商场负一楼,好吃不贵,性价比高,很不错。

吃得饱饱的三个人在中环码头上了渡船。我们要去的南丫岛有两个码头,榕树湾和索罟湾,榕树湾这边住民密集。工作日轮渡大约一小时一班,周末则是半小时一班,错过都要等挺久。晚上八九点,坐船逐渐驶离灯火璀璨的港岛,驶向不可见的远方,远方只飘着几点光亮。我忽然被一种忐忑不安的恐惧抓住,感受到了黑暗的力量。

虽然已经九点多,船上还是有不少人,毕竟这是连接小岛和大岛的唯一交通工具。船抵了岸,“南丫岛(Lamma Island)欢迎你”出现在眼前。渡口竟然停了许多老旧自行车,朋友找到自己的那辆。她推着车背着双肩包,跟在大学时好像没什么不同。

夜晚的南丫岛很安静,除了靠近港口的大排档,大多数店铺都打烊了,一些人坐在街边吃饭聊天。路过据说好喝的啤酒店,路过一树白花羊蹄甲,路过路边自助小书摊,路灯昏黄,我们三个人的影子拉长在前方,像小时候又像梦里。十年前的我们一定没想到,彼此会在一个被海水环抱的小岛上见面。

夜里十点多,我们来到了小葛家,没一会儿,她的伴侣也回来了。我们瘫坐在沙发上听歌、闲聊,上一次这样四人聊天还是在南京我和Y老师租的房子里,一晃,大家的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好在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朋友们相聚总无罅隙、总有欢乐。当我在小葛收拾过的客房躺下时,不禁想,有朋友的小岛真是最可爱的小岛啊。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7QSsjcnDoixx-OXP3sG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