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Kum Long Yin        難度:★★★★★

  上次兩篇介紹梅洛龐蒂的文章都關於他對智性主義(intellectualism)與經驗主義(empiricism)的批評,亦是他如何反對傳統哲學史裡面的某些觀點,卻仍未討論他的正面立論。這次本文將會討論他的理論中的一個核心論點。

  不過,我認為要真正理解梅洛龐蒂的哲學觀點,不能缺乏對胡塞爾現象學與海德格存在論轉向的背景知識;同時,黑格爾、馬克思與柏格森均對梅洛龐蒂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理論。故此,我認為讀者們不應以為單單因閱讀過幾篇短文,就能把握梅洛龐蒂哲學理論全貌。這幾篇文章旨在把某些較重要的關鍵表達出來,免得入門者全無方向。

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想法,其實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討論。在他的形而上學討論當中,與本文章最有關的就是他的形質說(hylomorphism)。形質說指一件事物之為事物,可以拆開為兩個必要的組成部份:(一)形式(form)與(二)質料(matter)。舉例說,蘋果是紅色的,且含鐵質,故非常容易氧化,這些關於蘋果的普遍性特徵,便是蘋果的形式。基本上沒有這些普遍性形式的東西,都不能被歸類為蘋果。

  而質料則是承載這個蘋果之為蘋果的物質載體,缺乏蘋果的物質載體的話,蘋果的形式便不能夠體現出來。形式是事物的普遍層面,而質料則為事物的殊別層面。明顯地,每一個蘋果雖然都有普遍的特質,但它們的物質載體是有差異的,例如一些蘋果較大,一些較小,一些較圓等等。但縱使每個蘋果都不是全部一樣,內裡有差異,但卻是有某些普遍的特性。故此,事物不是全部都不同,亦非全部都一樣。

  若果只講事物形式的話,則會如智性主義一樣,所有事物變成一樣,而且若事物沒有物質載體則與時間流變無關,如此理論又怎能說明歷史?但只講質料的話,就像原子論者所主張,所有事物都不同,又怎麼說明普遍性?沒有普遍性的話,我們又怎樣認識事物?所以,形質說以兩種特性來說明物之謂物,以兩者之間的整體關係來講,比僅分析形式或質料之理論較好。

格式塔心理學的例子 [1]

  所謂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其實是指事物被拆散後,即使所有部分加起來,仍然比本來的整體為小。就像一個人被肢解,再用膠水黏在一起的話,也與本來的人體不同,人體的整體就是比所有肢體加起上來多。但是裡面究竟多了什麼?先引用下圖來說明一下:

這是 Müller-Lyer illusion,是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一書引用過的例子

  這圖像的說明了兩點:(一)兩條橫線長度完全一樣;(二)加了兩個箭頭之後,便會出現一條橫線比較長,而另外一條比較短的視覺現象。

  有趣的是,這張圖反映出兩種層面的「真」,即同一個圖像有兩種呈現方式。從殊別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這張圖拆成部件的話,其實每個人都知道這兩條線是等同的。而從整體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看到 >-< 這條線比 <-> 長。這便會出現一種好像矛盾的理解:這兩條線既是一樣長,同時又長度又不一。而且,基於我們其實知道兩條線是一樣,且又看出不一樣,我們才會叫這張圖為錯覺(illusion),否則兩條線等同,或兩條線不同,則只是一幅普通的圖像而已。

  但這與「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有什麼關係呢?整體大於部分,是「大」了什麼?這幅圖像直接說明了,其實不同部分相加起來,不是「1+1=2」這麼簡單。部件與部件之間,是有着內在的關連的,這種關連就能解釋何謂「大於」了。依上圖來說,當兩條等同的線,再另外加上不同方向的箭頭時,便構成了一條線較長,而另一線較短的感覺。這種長短的差異錯覺,乃由部件與部件之間的內在關聯而構成的。

結論

  梅洛龐蒂所講的其實不難理解。所謂的形式(form),其實是從質料(matter)與其他質料的內在關係中構成。先有質料,再有質料與質料之間的關係,後來就自動地構成一種形式,形式可以說是內在於質料的整體關係之中衍生出來的。故此,智性主義所講的,先設立一套預定形式,再把質料套進去,或者如經驗主義者一樣,只講到質料為零散的東西,而無整體的關係,顯然與梅洛龐蒂的現象學考察不合了。

  順帶一提,梅洛龐蒂區分了知覺(perception)與感知(sensation):知覺的對象必然是整體結構,感知則是指外來有零散的資訊,點對點地打進生物的感官內。而他講那麼多錯覺圖,就是要說明知覺的重要。我們對世界最基本的理解方式,就是前反思式的整體知覺活動 [2] ,例如不單是視覺部件有內在關連,五感協同,才能產生身體的知覺活動。而且,他人、世界與我自己亦有這種整體活動,例如社會不是所有個體的疊加而已,一個社會內部有其關連,有國界、有法制與內部的經濟關係。故此,組織及社會不可能是所有個體之和,不是大家「炒埋一碟」,因沒有章程條例根本不能算為組織。

  那麼,自然亦不是所有動植物與死物疊加一起。自然界內部有不同的關連,內裡有物理規律,亦有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與狩獵等互動。至於動物如何與人產生整體活動,則要另文再深入討論了。

註腳:
[1] 格式塔心理學是二十世界初的心理學派,他們主張知覺是整體運作的,而且這個整體是動態而非靜態。
[2] 所謂的前反思活動,乃指人不需要以高度思考來分析自己就可以完成的活動。就像手機一樣,有些程式會在背景中自動運行。例如我們做運動的時候,根本不用清楚分析身體每一個動作,手要提起多少厘米,步要有多闊。當一個球飛過來,身體便能反應。這種反應根本與反思狀態無關。故此,科學研究,是反思活動;守龍員的工作,是前反思活動。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