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年「容易」又到年尾,說「容易」其實一點也不容易。雖然今年「本週從缺」的次數稍稍少於2022年,不過不少數據顯示,香港教會界的停滯沒有大的改變。

走過疫情,但......

2023年第一件頭等大事,當然就是香港基督徒重獲上教會的自由。隨著整體國策的改變,即使新冠疫情偶有反彈,但2023年再沒有任何時刻需要收緊社交距離等措施。然而因為三年疫情,似乎不少信徒已習慣了網上崇拜的模式,不少堂會也為應對「習慣」的問題而逐步暫停網上崇拜的直播。

從另一個角度,疫情與移民潮同時發生,網上崇拜也便利了不少移居信徒「繼續」他們的崇拜習慣,而暫停網上崇拜同時也變相「鼓勵」他們早日投入當地堂會的信仰生活。

信徒人數下降,堂會視而不見?

2023年第一個大型的教會調查結果,於四月在建道神學院的「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公佈。當時公佈的數字:不同宗派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25%、奉獻金額減少10-20%、教牧總數減少5-10%,神學院收生人數亦下降。由於移民潮正持續地發生,估計教會人口流失的情況仍然會持續。值得一提是到了九月之後,神學院收生人數據《時代論壇》的頭版報導(1882期,9月24日),出然斷崖式下降。其實全年期間在《時代論壇》上刊登的教牧同工及堂會崗位招聘廣告仍然排山倒海,缺少牧者和缺少將來的牧者,似乎仍會困擾香港教會好一陣子。

進一步的數據指出移民的信徒人數約為六萬,而高達約四份之三的信徒沒有在堂會內崇拜!離教、離堂、移民,三面打擊香港教會,調查同時亦指出香港信徒靈性低迷。然而不少堂會都在追求「復常」: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調查,即使走過了社會運動和疫情,未有足夠證據支持「堂會考慮改變現行運作模式」成為趨勢,而因應社會轉變而求變的堂會只是非常之少數。

偉人殞落引發信徒互相攻伐

要數2023年香港基督教先賢離世的影響力,必選袁天佑牧師莫屬。支持循道衛理教會與袁師母的信徒(也有不少其他立場的信徒)連續數月就「喪事」安排展開攻伐。

政治持續影響教會

香港「由亂到治」,教會舉辦的活動也不乏政治化及受限制: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於五月首次在港舉行,不少基督教刊物及出版在公共圖書館下架,學校及辦學團體面臨政策收緊。堂會的節期遊行(棕技主日受苦節)亦受限於當局的政治要求。亦有調查指香港宗教自由受嚴重侵蝕

基督教機構及出版寒冬

雖然今年的基督教聯合書展及港九培靈研經會都恢復無限制的實體開放舉行,但香港基督徒的閱讀習慣未見起息,而且受移民潮及經濟低迷的影響,基督教出版社及不少關懷社區的機構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甚至傳出倒閉),前者的出版量和種類亦未見恢復。

無獨有偶,教內與教外的書店也遇上相似的困境。今年結束門市營運的德慧文化傳出被拖欠款項,基道出版社則被指未有妥善處理毫末書社的出版資料,及浸信會出版社前員工涉詐騙該社

世界大事及本地花生

2023年世界局勢風起雲湧,特別是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引起香港信徒的關注。然而這「關注」其實源自於教會對末世以色列及時代論的影響,而不是純粹關心戰爭: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就截然不同。

相反,本地的「花生」(即花邊)新聞就非常之多,例如 Hypersonic 一度失聯《給十九歲的我》引發倫理及道德爭議基督教迦南堂的爭端牧師放棄和被褫奪牧職「黃金教會」騙案黃秋生釋創世記,及「靈界點心紙」等等。不少都成為一時佳話,但未有引起長遠的信仰反省和回應。

結語:2024 教會復常或復興?

自疫情解封足足過了一年,香港教會「復常」了沒有?還可以預期有「復興」嗎?也許無論是教會還是信徒都希望有穩定的信仰生活,但不求變、對社會變化視而不見,就保證了平安、安穩嗎?依目前看來,太多不穩定因素在纏繞著香港教會。首先,移民潮仍在進行中,更多教會的事奉人員、奉獻的主力可能在未來的一年離港,對個別堂會仍構成極大的壓力。其次,筆者擔心是教會的情緒狀況,「花生」、仇者(haters)多,正反映著社會不穩帶來的情緒壓力、即使到了教會以內也未有被解放,教會及信眾也未能將心思意念重新放到應該地方,例如重新關心宣教和世界大事,改善閱讀的風氣和低迷的靈性。

筆者盼望2024年的香港教會,能重新為自身的角色定位:哪怕是政治性的、是社關的,還是努力維持中產形象的,信徒也可以在社會和歷史的各個層面,書寫出屬於香港的信仰與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