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是應方格子讀者調查而寫,希望筆者能提一些有關經濟、社會觀點的東西,所以小弟就盡力而為了。 

寫在前頭,這是從戰略觀點去看,跟主流觀點比非常不典型,現在一般都是政治經濟學、軍事經濟學,或談社會結構解構這類為主。不是說沒有這種文章,只是要從篇戰略觀點,也就是加入軍事、國關的管理宏觀切入,真的不多。 

總之,這是筆者自己在想,各位參考就好,不會有論文引用索引,也沒有堆書袋,依照傳統自言自語,會有很多其他學科類似的東西,就當筆者個人看多了亂湊一通即可。 


掌握第一級產業,不代表掌握權力的21世紀

談論架構前,先從歷史談起,古代的國家,組成力量究竟有哪些?

一般而言,不脫「軍事」、「經濟」兩大項,而更深層的探討,會偏向生存模式,從求生工具演變出經濟方式,最後形塑社會結構。道理很單純,就是這個國家坐擁什麼資源,就會走向便於利用這些資源的架構,好比說有大量銅礦,就會打造跟銅有關的文明,若擁有青銅製造的技術,則軍隊就會配備青銅製武器。倘若周邊的國家、部落,還沒有進入金屬時代,那麼被併吞的命運很難避免。

在現代來看,以全球最大的銅出產國智利而言,打個噴嚏就會讓全球銅價劇烈波動,故我們做相關戰略研究的,都會去注意基礎礦藏,擁有國、替代國、貿易路線等等。這套思維古今都沒有變,但為何今天感覺,第一級產業好像沒前途?

一方面是替代來源多,壟斷的危機很難出現,對需求國來說只有價差,另一方面則是科技進步後,決定強弱趨勢的不再是第一級產業產物。過去擁有糧食區域的國家可以生養大量人口,組成龐大的軍隊,在現代即使有再多士兵,面對機槍大砲也是無能為力,即便農業資源一樣重要,但不會被當成生死相關的項目。

編:脫亞入歐的日本,甚至給教會他們巨艦大砲主義的提督培里立了雕像。(來源:日文維基マシュー・ペリー條目)

編:脫亞入歐的日本,甚至給教會他們巨艦大砲主義的提督培里立了雕像。(來源:日文維基マシュー・ペリー條目)

控制關鍵物料,也不能任意斷貨的全球化世界

每個年代都有關鍵物產,冷兵器年代擁有金屬礦區、穀倉地帶,等於大量人口,加上自製武器,可說是無往不利。進入工業革命後的國家,就變成煤跟鐵,煤可以驅動蒸汽機,促成工廠大量生產,煉出源源不絕的鋼鐵,打造人手一鎗的龐大軍隊。接著是石油與其他化學產物,現代化軍隊已經離不開內燃機,想要大量配發便宜好用的各式用品,石化產業與化學工業必不可少。

而走到現代,為何台灣突然變成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為矽盾,高階半導體的生產少不了台灣,欠缺高階晶片的現代武器,無法在空間布滿電磁波的未來戰場存活。

可是,我們好像很難聽到,擁有矽礦可以壟斷半導體,幾十年前就沒聽過掌握鐵礦可以控制軍隊了,即便各種第一級產業很重要,但似乎沒那麼重要,對吧?

一半一半,很大部分是二戰後的和平紅利造成,各位想像一下還沒有全球化的年代,或是一次大戰的情境,套用到現代。某個陣營的國家,宣布不賣銅、鐵,其他陣營還能夠自產,擁有電子產品生產鏈的國家,能否接受被斷料的結果?今天若把半導體業的關鍵零組件、原物料,因為國際情勢斷供,某方陣營會在一年內喪失相關電子零件的生產能力,武器系統的維護保養將在兩三年內抵達極限,所有先進武器都將失去其效能。

之所以沒有走到這步,是全球化把全世界卡在一起,導致沒有一個國家有辦法徹底壟斷,或拿著自己最大武器威脅別人。以台灣為例子,政府若宣布台積電不賣先進製程給某些國家,則自己也可能喪失大量收入,最終對經濟造成影響。沒有走到戰爭危機這步,現在的政府很少會做到這麼絕(再說,有幾個人知道台積電有多少外國持股,以及多少美國技術?)。

IT化社會過於複雜,讓整體戰略難以預測

不過,這也是盲點,在筆者小時候,1980年代,中國還沒改革開放,彼時自由陣營想像的產業轉移,都是同陣營內,在蘇聯鐵幕下的國家是不被考慮的。冷戰結束、鐵幕升起後,現在的年輕朋友可能很難想像,人家過的日子與西方先進國家差異多大,我們是在台灣沒感受,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東歐仍有不少地方,生活水準比台灣20年前還差。

我們能夠想像一場戰爭,把整個國家打回90、80年代嗎?智慧型手機可能變得極為昂貴,就算擁有手機,也會因為網際網路的區域封鎖喪失多數功能,智慧型家電也突然變智缺,依靠新型態經濟過活的數百萬、千萬人將會頓失依靠,而這千百萬人能夠回到以往,走密集加工出口、勞力密集產業?很難。

坦白說,筆者看過許多分析,沒人敢預測會發生何事,就更沒人能判斷該怎麼準備,在台灣光是因為戰爭斷網3個月就會讓人受不了,全部走回資訊管制、物資配給,恐怕只會讓人心更加保守,戰事結束後也恢復不了。 

  • 編:因為把電燈、冷氣、電視等電器全部交給Google助手管理,結果在冬天因為Google大當機差點凍死的故事。(救命啊←現在在這)